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呼和浩特市四合院历史变迁研究——以1949年后今玉泉区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23663
■梁嘉琛/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

  在1982年实施颁布了《中国文物保护法》是中国文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法律。根据文物法的规定,古建筑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新文物法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随着对古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也开始重视传统的四合院,将这些古建筑进行翻新改造,但是却忽视了四合院存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要素,所以了解四合院的历史文化变迁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补充认知上对呼和浩特市四合院的记忆和保护误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想要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我们需要集中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合院进行健康、持续的保护。本论文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及兴衰史的普及和传承做一点事情,能为呼和浩特地区四合院的“独特性”做些补充。

一、呼和浩特市今玉泉区四合院的概述

元朝建立并定都北京后成为统一全中国的国都,无论从遗迹遗存还是文献记载,北京城市建设都有划时代的变化。元大都的建筑类型中包含民居,胡同和四合院。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据资料①:北京地区的住宅在元代以前没留下多少遗迹,现存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元代的“后英房”,位于安定门一带。据挖掘推断,这处四合院已经分设前后两个院子,并在后院的四面分别建有房屋,形成四面围合的形式,比较特别的是其南房和北房之间还建了一条廊子,把二者串联在一起,构成“工”字形的格局(图1)。这种建筑样式在宋代的绘画中很常见,说明元大都虽然是游牧民族所建的都城,其中的住宅却受到宋代汉族住宅的较大影响。

  

  图1 元大都后英房住宅遗址平面图 《北京四合院》第16页 梁嘉琛摄

  自元代以来,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翁立先生②《北京四合院》一书做了统计,认为元朝大概有413条“胡同”。

  明代末年,新兴的满洲族后金汗国和察哈尔林丹汗战争,双方的军队都来过呼和浩特。在战乱中,这座“归化城”遭到很大的破坏,清初,除进行修复外,又由本地官史发动军民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加筑了一道外城,围绕在原城的东、南、西三面。扩修后的呼和浩特城东西宽约一里,南北长约半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外都有瓮城,城中央有个鼓楼。这边是今天呼和浩特旧城的城址。当时全城的布局是这样的:从鼓楼到北门的内城里设置了土默特旗的都统衙门、议事厅等官僚机构;鼓楼以南,东、西、南三门以内的外城里主要是蒙汉官史的住宅和不多的商店。一般的居民住宅分布在城外四周。而尤以南门外为繁盛。到清末,据统计,仅旧城,在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零七年)就有大小街道八十一条。明代万历三年(1575年)建旧城,原城防仅留一座北门楼尚保存完好。在东顺城街、南顺城街、官园子、小北街、大北街等处至今仍遗留部分内外城墙。大北街路西原为王府,后称丹府;路东为土默特议事厅。主要召庙坐落在旧城。

  归化城是一座塞外古城。自十七世纪末开始,一个经营250余年的旅蒙商商号“大盛魁”,大盛魁的出现丰富了这一带的民居文化。当时,一些晋商和逃荒的人慢慢因走西口来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开始安家糊口。在当时,商业主要集中在大南街、大北街、通顺街。这也带动了当地各民族居民的文化生活。在明末清初,民间有经济实力者也纷纷模仿,四合院逐渐成为各民族民居之主流。

  根据《蒙古及蒙古人》的记载③,清代归化城的土地按照召庙分成了许多地段,属于各召所有,各召向汉族商人借钱,修建房屋出租以收益来抵债。自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各召的大喇嘛每年都会进京献礼,召庙库银随之所剩无几,汉族商人便去讨债,喇嘛们只好以房屋作为抵债,汉族商人便成了房产的主人,房子转到汉族商人手中,所以,许多商家就要建店铺、盖房。然而归化城没有多少空地可建。各召庙也不愿新辟街巷,商家们只好沿用旧的街巷。搭建四合院落,这些四合院落就房靠房、房搭房有的房前突出建房,这样一来很多四合院就压在了马路上。所以这些四合院落也让这些街巷形成了锯齿的形状,也让旧城形成了街道弯曲,路面狭窄的形态。呼市旧城(今玉泉区块1954年改)是商人的聚集区,在商贾云集的大南街、大北街、小西街、宁武巷一带几乎都是深宅大院,全是商人们盖得房屋。在1949年前呼和浩特市旧城的四合院随处可见。

二、1949年后今玉泉区四合院历史变迁

呼市四合院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时期(分别为:1949前后10年;1980年代;2006年)。玉泉区集中体现了不同时期政府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四合院)的政策。本文通过这些政策来梳理当时四合院的历史变迁:

(一)第一阶段:1949年后—

1949年后今玉泉区四合院是在革命、改造、利用的进程中遭到损毁。解放后呼市一些王府商贾的大宅院都被政府改造“国家经租”收回,成为公产,由原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房地产管理处分配给了进城人员和穷苦百姓。经历几十年的生活混居和乱搭乱占,原本规整有序的一、二、三进四合院及豪门大院都变成了破败不堪的大杂院和“脏乱差”的代名词。

  根据资料记载④,市区的居民房屋建筑多为传统的的四合小院或套院,各种房屋建筑的面积约有141.60万m2。其中:旧官署、军营等公产为32.91万m2;商店、旅店等108.61万m2。在总面积中,有住宅建筑面积94.00万m2。

  在1960年初逐渐衰败,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传统建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自有产权住房开始变少,院里的房客变得越来越多。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开始变成了大杂院,四合院的居住环境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所有制的变更、宅院由私产变为公产。

  在1978年扩路大北街,最初先拆掉了丹府(阿拉坦汗王府)。呼和浩特市四合院(即现在玉泉区四合院为例)是阿拉坦汗与三娘子所建库库和屯城的产物,与归化城的发展密不可分。经历了由盛至衰的过程,当中这些四合院都被陆续拆除。

(二)第二阶段:1980年代—

在1982年国家落实私房改造政策中,因当地政府没有实事求是、扎实有效负责任地贯彻这个国家政策,而是把社会主义改造“国家经租”户的房院出售给了原业主以外的其他人、或者是直接拆毁修建为其他建筑物,真实的产权不清和城市街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是造成玉泉区四合院消失的根本原因。如我的祖辈被社会主义改造全部“国家经租”的位于原回民区西沙梁门牌号17号的房产就被呼市房产局于1982年自行拆除建设成三层楼房作为其“第二楼房管段”的办公场所。

  在1980—1990年代,呼和浩特市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古民居也被大量拆除,旧城区大片的四合院整体消失。如东尚义街最出名的兰家大院(由外院、中院、里院组成)也随之消失。

(三)第三阶段:2006年—

在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迎庆项目建设中,为将玉泉区大召区打造成为呼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景观区,年初被称为首府城市建设的“1号”工程,在短短35天便完成了玉泉区30万平方米区域内的所有拆迁。就这样,在35天时间里拆毁了400多年的原归化城老城区所有的民居古建筑。

  

  图2 1950年代旧城居民区(中国摄影家协会摄)

  在2006年9月,商业古建筑中只有将大盛魁、元盛德和惠丰轩旧址列为呼市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在2007年初,呼市玉泉区一些古建筑上面清晰写着“不可移动文物”字样的标识,却被拆除了。这些大拆大建造成这些城市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历史文脉割裂、社区邻里解体等问题。

  在2016年,大盛魁及周边商号旧址修缮工程开始,玉泉区通过对旧城区改造,在大盛魁旧址恢复商号原貌,建设了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呼和浩特市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但是文物部门挂牌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却被屡遭拆迁。89处挂牌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目前只剩下20余处,最后也都被列入改造范围内了。

  现在在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之间产生了对立矛盾,谁会让步?呼市虽作为文化名城,是因它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和人文遗存,更重要的是它有着相连成片、相对完整的居民古建筑和古城区。过去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已被现代化的都市所代替了。

三、1949年后今玉泉区代表性四合院——梁家四合院

梁家四合院变迁概述:

  梁氏家族祖籍山西交城,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走西口来到现在的呼和浩特市,通过打工租地、走街叫卖、自营驼队与旅蒙商大盛魁一道走草原。据祖辈讲,建国初期,祖辈三代人艰辛积累的财富约800亩私有土地(占青山村建国初入社土地的三分之一)⑤,通过土地改革加入社会主义,近100间房屋(三处院落)被(原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房地产管理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经租,家中三套马车等生产、生活资料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青山村)。

  1958年梁氏家族祖辈(梁有礼)根据国家号召,将位于原归绥市西沙梁17号院一座普通的二进式四合院占地2.422亩、29.5间房产中属于自己的16间房产(北房7间、西房6间、南房3间),被呼和浩特市城市私有出租房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经租⑥。批准书为“私房批字001号”,全部改造,发证单位呼和浩特市人民委员会房地产管理处,批准时间:1958年9月15日。当时家中人口6口人,其中成年人4人。

  1982年国家出台落实私房改造政策。同年,呼市房产局不仅没有按照国家政策给梁家落实政策返还房产,反而将梁家的房子拆除建起了呼市房产局第二房管段。梁家当时并不知情。1990年初梁家才知道国家落实私房政策,房产局落实政策办公室包姓负责人告知他们这项工作已结束。当时的房产局局长是韩富仓(音同),办公地址在回民区贝尔路。2003年回民区政府改造西沙梁地段,开发牛街和吧街项目,他们的长辈们知道后多次向呼和浩特市房产局讨要房屋和院落,但呼和浩特市房产局云姓负责人都没有给予解决,只是答复把手续拿好,国家会解决的。至此,梁家的这座二进式四合院的院落在政策的层面也被“彻底”拆除了。其实,这也是原归化城(现玉泉区、回民区)众多四合院古建筑真实产权不清消亡的原因。

四、结语

四合院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印记,从元代直到今天的根本性变革。呼市四合院的存在和变化是我们一直值得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当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快速的发展,四合院文化的价值越来越显著。玉泉区四合院的变迁不仅仅是政策和史实的概述,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对于呼和浩特市来说1949年前后四合院的发展境遇是截然不同的,但同时又存在着相同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其对历史文化、旅游文化、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所以通过此篇论文为添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四合院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大众普及了认识四合院兴衰过程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研究的成果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图3 梁家四合院

  注释:

  ①贾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13.8重印):16页内容节选.

  ②贾珺.北京四合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013.8重印):20.

  ③张景植.印象青城[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4:8.

  ④高延青.呼和浩特经济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22.(第十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第四节城市建设与建筑业中所载内容).

  ⑤其中:武川县乌兰不浪村600亩,现回民区青山村、小府村、焦化厂、炼铁厂、动力机厂范围约200亩.

  ⑥土地房屋所有权证载明:坐落归绥市西沙梁门牌17号,归绥市人民政府产权字第00136号,登记号数:产权字第0298号,房屋现况:正土房12.5间、西土房6间、东土房6间、南土房5间,评估价:人民币3833万元,签发人:阮慕韩市长,公元1951年10月31日,产权人:梁耀星(太祖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