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作为知识与思想传递的承载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一定要有相对的学术支持,应该具备较高的艺术能力或者相对的技术内涵,还应该具备比较强的艺术渲染力。并且,引起群众参观是博物馆展现传递和教育任务的首要条件。现在的观众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已经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异,大家基本上并不需要在博物馆内接收系统性的知识教学,而期盼认识文物展览品背后的故事,希望从没有过的感受中得到知识与信息。所以,陈列展览应该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应该激发观众的兴趣,落实学术性和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一、实现陈列展览的趣味性
博物馆的动态陈列展览技术最开始起源于世界博览会的矩形。受到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启发。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最开始把动态陈列方式应用到展览过程当中,把展示品进行动态展示,让观众们可以从多个视角对展示品进行仔细的观摩。在当时的阶段由美国F.奥本海默所创立的“探索馆”,变成展现这种教育观念的新样板。他设定了介绍科学规律与运用同时使观众探究、实践、亲自动手开展加入、沟通的大量展示品,独树一帜,让科技馆的教育观念获得了绚丽辉煌的良好发展,得到了社会群众大量的认可。自此,创立了科学中心的全新阶段。在国内,始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的方式常常相对单调,大致上是用文物、图片、绘画、雕塑等等作为陈列展示的核心。伴随社会生活的变革迁移,我国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观念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在科技博物馆与自然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实施当中获得优良成效的根基之上,高科技方式慢慢从科技类博物馆步入以文物藏品为核心的社会历史类博物馆,在各式各样博物馆展示当中获得大量的运用,已经变成陈列展览不可或缺的构成环节。
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大多数是汇集在信息的传递方面,内容的设定主要是对于文物展示品有关信息的科学展示,所牵涉的科学观念则拓展到人类学、传播学、民族学、教育学等等科目的内容,陈列展览当中大部分会选取影像、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等辅助交流设备。尤其是对于底层博物馆而言,因为主观与客观等前提的约束,经常在文物藏品的饱满度、陈列展览的明显性、展览内容的吸引程度等层面具有很多的缺陷,但当代科学技术用其直接、新颖、当代的特性,可以给参观人员带来十分巨大的冲击力的感官体会,从整体来提升陈列展览的年代感,达到引起观众兴趣的功能,具备更广泛的前景发展。
现阶段,社会大众对文化呈现方式的要求的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传递模式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博物馆文化体系中开始纳入的海量且多元的文化信息。尤其在搞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电子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这标志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正在慢慢步入大众的现实生活当中。已经作为一种合理的信息式方法,可以更加全方位、更加直接、更加合理地传递信息,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接纳知识的关键方式,常常依赖于电子媒介等平台实现。博物馆的最根本使命是实现文化知识的科普与宣传,各种文物的陈列与展览是传递知识与文化信息的最关键途径。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当前社会大众认知程度、接受程度最高的传递方式,能够给博物馆受众带来全新的观摩体验[1]。
陈列展览要求对高科技的运用制定好详细的计划,对灯光照射、温度调节、背景音乐、电子媒介、视频播放、计算机查询、虚拟现实、低碳环保、安全维护等当代科技方式开展具体的设定,充分估计不同观众在心理上的诉求与感受需要,丰富展示内涵,让观众在博物馆馆舍当中经过各式各样直接或者间接的当代科技方式,全面感受博物馆所需要传递的知识以及文化信息。博物馆展示厅中应当合理应用当代高科技设施与技术,但在呈现与布局上应当适当隐蔽与遮掩,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外表应当与博物馆的整体氛围以及周边陈列相协调,以免分散受众注意力,突出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的核心地位。当前,声、光、电技术以及计算机设计理念进一步融合,各类数字化技术装备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更为完善,陈列设计的基本理念、方法以及语言均发生了非常巨大的改变。经过文字记录的影像化,使得长远的文化和自然一起建造获得关注,使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当中的震撼,得到“步入历史画面的感觉”。以中国农业博物馆为例,“都江堰”场面作为博物馆中非常重要的陈列展览之一,就通过对声、光、电以及计算机设计技术的综合应用,让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流的宏伟之景充分呈现出来,带给了受众非常独特的视觉体验,还通过对多媒体平台技术工具的应用,面向参观展览的受众介绍水利工程的相关原则,引导他们感受到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让柴鹜不驯的滔滔江水甘愿服务于人类的,同时一直到现在还造福于人类,从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睿智和深远[2]。
二、实现陈列展览的学术性
博物馆是我们保护文明的地方,那么对于博物馆的陈列就要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还要有具体的展览目标,展览主题,展览内容,当然,现代的博物馆展览一定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所以当代人的审美观点也是展览陈列的目的之一。博物馆在展览时,针对现代人的审美观点,要通过图片,实物,文字,博物馆讲解人的介绍,以观众为主体,观众为核心,充分考虑观众在博物馆里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强加给观众我要给观众展示什么。让观众在博物馆中,通过切身体验,比如:聆听,观看,动手操作等方式,让观众对博物馆产生爱好,对博物馆的主题和内容等有一个更新颖和更不同的了解。所以,博物馆要充分了解自己博物馆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资源,把相关的展览物品,文化背景,文化知识进行整合,并以贴近现在人的审美观点,文化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不断的用新颖,别致,多样等的形式把博物馆中的内容更好的表现出来,让博物馆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现代博物馆有四大评价标准:舒适度、吸引度、提升度和有意义。这四个评价标准是 В.瑟雷尔(В.Sеrrеll)为组长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赞助下,从2002年到2006年通过大量的考察研究和对博物馆反复的测试,才总结出来的这四大标准,并且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名叫《评价展览:一个评优体系》的书,书中明确指出,根据对博物馆在展览的各种物件和文化中,评价出博物馆是否通过展览,表现出博物馆所要表现出的内在表现和内在文化等,并且希望博物馆在以后的展览生活中,能够把想要展览的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和更加有特色。一个博物馆所要具备的科学研究质量的高低,完全通过这个博物馆对其陈列展览水平来展现出来,而且要针对于全馆的陈列水平来说,不是只是看一个博物馆的其中一个展馆。比如: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的背景是属于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因为展馆里包含以马王堆汉墓展览为核心,辅之以青铜、陶瓷、书四、考古发现等常设的藏品展览。其中对马王堆文物资源的历史性,艺术性,文化性等,都符合现代人对历史和藏品的审美观点,深受全国各地人的好评和喜爱。[3]所以作为博物馆,一定要深入研究文物藏品的特征,对其内在的文化和历史有一个透彻和深度的挖掘,才能抓住大家挑剔的眼球和高度的审美意识,才能创办出一个具有高质量的历史博物馆展览。
博物馆最直观展示给观众的就是文物展品,很多博物馆也是通过宣传文物展品来吸引观众的。比如:近些年在学术界和全世界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品最丰富的展览之一的最具有影响力的“走向盛唐展”。“走向盛唐展”的展品是最丰富多彩的,主题也是十分鲜明的,展览内容所表现出的的思想,精湛的艺术,让观众通过对展品最直观的感受感受出来,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辉煌时代和一个和谐之美的思想感受。“走向盛唐展”在2004年10月开始,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6家博物馆展出,取得了空前成功,观众总数达到127万人次左右,创造了一个博物馆展览的之最。我国对博物馆在各个方面也是十分重视和付出实际行动的。在2004年时,我国国家文物局就对河南博物院进行了全方面的整改和提高。比如:对陈列展览形式上的改变;服务设施的完善;藏品保护更加规范,通过数字化,科学化的手段,对河南博物馆的表现艺术和表现方法上,让河南博物馆的展览模式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一个提升。其中,在“中原古代文明之光”这一个主题的陈列上,通过突破新追求的表现手法,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各种文化材料的运用,充分表现出我国各个阶段的历史文化面貌和文化意义,让大家了解到中原文化在推动我国文明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4]。
三、结语
总而言之,应该注博物馆阵列展览应当将技术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观念为引导将技术要素落实于陈列展览的过程当中,凸显其艺术成效,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作为博物馆展览陈列的工作人员,必须充分明确陈列艺术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关系与区别,遵循艺术性、趣味性分别追求的原理与原则,合理划分两项特色界限,促进陈列展览综合价值的提升,以更好的满足博物馆参观受众对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要求,同时还能够使博物馆始终坚持自身观念,突出自身作为文化信息传播单位的实质特性。也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受众在观摩博物馆各种陈列展览的时候体验到高科技带给陈列展览的独特优势,凸显温柔敦厚的美丽体验,同时在审美感受当中让感情获得有效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