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一)职业指导基础薄弱,缺乏整体战略高度
早在一百多年前,发达国家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职业启蒙教育,而我国的学生,从小就没有专门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高考后的专业选择往往无法与学生的发展相匹配。根据社科院2017年中国大学生蓝皮书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只有65%左右,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也高达35%左右。可以看出,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开展滞后,基础薄弱,缺乏系统规划,导致学生缺乏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走了很多弯路,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二)职业指导理念错位,偏离“以人为本”
职业指导工作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出发,系统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受用终身的职业理念。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应始终围绕学生所需,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需求,提供咨询与服务。而在实际中,有些高职院校的做法偏离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宗旨,把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提供咨询,组织毕业生就业讲座,签订就业协议等作为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而忽略学生长远的发展,在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明确职业理想,进行职业定位和决策缺乏指导。高职学生大多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在毕业后常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三)职业指导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按照教育部要求,专指职业指导教师和专职的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而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的配备没有达标,大多忙于应付日常事务。职业指导课在高职院校往往以一门大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开展,课堂人员众多,枯燥的理论授课效果较差,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这对职业指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统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和胜任力,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充满自信,减少出现人职不匹配、频繁离职的情况。(四)职业指导体系松散,缺乏全程指导
研究表明:越早开始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成功人生。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周期一般只有三年,而真正在校的时间其实也就两年多一些,周期短,任务重,一、二年级职业指导课经常采用合班的方式,学生人数多,教学效果差,很难顾及每个学生,因而不能实现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职业兴趣、职业方向等进行专业化、个性化地指导。进入三年级,又面临顶岗实习,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更难实现对学生细致地职业辅导,仅限于毕业班招聘信息的发布,就业政策的宣传,简历的制作等具体的事务。纵观大学三年,职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全程职业指导,往往在学生实现就业后,职业指导也宣告着结束。二、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一)优化职业指导工作组织体系
1、坚持“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挖掘其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胜任社会工作,拥有获得感。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需求;尊重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建设
职业指导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开展实施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和咨询服务,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宗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做出抉择。学校应重视职业指导部门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美国高校职业指导机构有的拥有几十个办公室,甚至一整栋教学楼作为办公场所。国内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模式一般由院长或书记领导,院系两级管理、院系班三级运作,各行政部门负责人担任职业指导工作组成员,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教研室。
(二)优化职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职业指导软硬件投入高职院校应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硬件建设,不断改进工作环境和解决实际需求,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创设良好条件。根据学生咨询情况及人数概况,配备专门的咨询室。购买相关心理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及能力测验所需的量表、工具、器械等,其中测评量表尤其注意要贴近学生实际,切不可以将已过期的量表给学生测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准确性。同时,为了保证职业指导教师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职业指导相关活动,学校还应保证经费的支持,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打造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
国外高校对职业指导人员的资质有明确的要求,美国职业指导人员要具备咨询学等相关学科硕士以上学位,同时还要考取全国注册的、职业指导证书。德国职业指导人员要求有约两年的企业工作经历,还要从初级指导工作两年,经劳动部门考核,再到职业指导人员行政管理学院进行三年的学习和实践,毕业后还要通过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才能顺利上岗。因此,首先要明确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准入标准,要拥有相关的学科背景,通过国家职业指导人员培训获得证书才能上岗。要重视业务培训,确保岗位人员的稳定性,通过分层分批的学习来逐步提升职业指导水平,形成专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
(三)优化职业指导工作运行体系
1、多方协作,形成职业指导网络化职业指导内容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既有教育指导、咨询辅导、政策咨询、各类测评、就业信息发布、毕业生情况统计以及信息反馈等事务,需要学校各行政部的分工和参与,共同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职业指导教育和服务。招生就业部门要牵头,经常和企业联络,甚至深入企业一线,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动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积极组织院校招聘活动。有高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可进行职业前景预测、资料下载以及数据分析等功能,方便学生使用和查阅。
2、加强校企合作,保证职业指导实施效果
德国职业指导体系中,注重加强学校、企业和劳动局三方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的职业发展。美国高校普遍重视合作教育,将职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的实际,与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共同落实职业指导实施效果。学校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模式,可邀请企业骨干担任学生职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有的学校还与企业一起商讨,制定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
3、关注个体特点,实现个性化职业指导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才成才,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辅导,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自我竞争力。有的高校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平台,既可以通过“一对一”互动答疑,解答学生职业困扰,实现“一对一”指导,还可以通过平台即时推送就业政策、求职信息等,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覆盖学生也很广泛。
(四)优化职业指导工作保障体系
1、建立微媒介,实现即时互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对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带来了冲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服务学生,更为便捷的帮助学生解疑答惑,通过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信息平台等方式,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在线答疑、填写职业测评以及问卷调查,实现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从而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用人单位可以查看毕业生的情况,学生也可以向求职的单位及时投递简历,从而实现就业通道便捷有效。
2、加强媒体宣传,树立榜样引领
高职院校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宣传和推广,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在线平台等新型网络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宣传职业指导教,让更多的了解职业指导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认知和规划。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橱窗以及各类简报,发布就业政策和信息、创业成功的典范以及已毕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状况,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实现成功人生。注重对外合作单位的交流和宣传,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美誉度,寻求校企更好合作,为毕业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