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品德表现”评价的鄞江模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6963
■马明康 屠建群/宁波市鄞江中学

  但是,在操作层面,各校各持一端,莫衷一是。教育现实中,“品德表现”评价过程出现,功利性、单一性、随意性、评价内容狭隘化、评价方式机械化等问题。这些都与新高考下品德表现评价的初衷相违背,给新高考下的高中德育带来一定的冲击,严重伤害了教育本质。改变“品德表现”评价的现状,推动新高考改革下的德育评价工作走出现有的困境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反思和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品德表现评价的鄞江模式”。

一、致力于学生成长的校本德育活动体系

(一)基于“鄞江”地方资源的德育基因文化梳理

鄞江坐拥它山堰这个伟大的世界水利遗产,同时还拥有山明水秀的风景胜迹。我校以它山精神、鄞江山水为依托,打造“它山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1、它山主题文化:毅力

  通过走进鄞江、鄞江山水文化徒步、樟村革命烈士陵园徒步、龙观25公里毅行、新生军训与拓展训练、原动力学校拓展训练、奉化滕头社会实践等活动领略它山文化的历史遗迹和鄞江山水之美,锻炼心智体魄。

  2、鄞江主题文化:尚美

  鄞江是唐代宁波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学校组织学生感受鄞江民俗文化,推出《它山文化概览》选修课,组织美术生及学生志愿者参加鄞江“十月十”、“三月三”庙会等民俗活动。学生以手绘壁画、美术作品展、志愿者活动、义务讲解养正学堂旧址等方式领略、参加家乡文化建设。具有鄞江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既拓展了德育课程,也拓展了学生品德评价的内涵。

  3、它山同心基金会:感恩

  我校校友会组建了“它山同心基金会”、“吴志光奖教基金”,寄托了历届校友对母校的舔犊之情和殷殷期望。基金会设立了“它山奖”作为学生的最高奖励,分别设立勤学奖、创新奖、才艺奖、孝悌奖、文明奖等奖项。每年开学之初颁发各项奖项,及时对优秀学子的奖励,更发挥了重要的德育引领作用,继承优良传统,弘扬它山文化。

(二)扎根于地方文化基因的学生自主发展实践

1、自主管理机制探索

  探索建立了学生综合服务部,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大量的检查和协调工作由学生自主完成;搭建学生自我服务的平台。

  2、自主管理德育内涵挖掘

  学校探索出以“自我管理—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为基本内涵的“自主管理德育”模式,以学生综合服务部为代表的学生高度自治管理机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充分挖掘学生自主管理潜能,对过去僵化教条、说教式、警察式、保姆式的德育形态进行改革、创新。

  “把校园还给学生,让校园洋溢诗情画意;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涌动生机活力。”这是学校教师的共识。多元化推荐、评价学生,让他们人人争当标兵,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一个方式。

  在自主管理德育里,学生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开学典礼、校运会、高三成人礼、感恩教师节活动、美食节、鄞江民俗活动、校园“涂鸦”等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校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如同学们自主组织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等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但不能使时间跨度较大,学生投入精力太多;学生在参加校外活动中,学校提前做好学生保护工作。比如运动会,大量非体育老师退出了裁判组、宣传组、纠察组和志愿者活动。各项活动圆满成功,同时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计入学生的品德表现,既有优秀运动员为班级争金夺银的荣耀,也肯定了裁判、宣传、志愿者等学生的辛勤付出。成立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在德育处、团委学生会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调仲裁。

  3、学生自组织:社团文化的培育

  社团活动是高中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通过多姿多彩的社团和俱乐部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开创有特色的社团,完善学生社团责任制管理,办好“学生社团文化节”;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社会,开展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和效益的社团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被采纳为品德表现的内容。它们即是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品德评价的基本依据,发挥评价和引领的双重作用。

二、品德养成与评价主体内容的聚焦:学生行为的日常表现

(一)日常行为是综合素质的常态表现

学校原有的“班级四项竞赛”和目前推行的“鄞江中学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软件”,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日常评价要求明确,落实到事、到班、到人、到时间,并且能够及时给予评价反馈,具有很强的指引养成功能。

(二)日常行为反应文化基因的培育

做好常规管理工作,“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拥有鄞江中学的德育工作路线图。把法制教育、消防和安全、紧急救助、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志愿者活动、红十字活动、教师节、成人礼、国家公祭日、各种助学帮困、军训和拥军、关工委活动、重大时事纪念、它山文化活动等串联起来,在学期初确定日常工作路线图,确定每月主题,围绕月主题开展相关活动。

三、学生成长参与者是品德表现的评价者

在评价主体上,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灵活地来评价学生,让教师、学生、同伴、家长共同参与。

(一)教师:价值引领助推成长

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引领者,也是传统上品德表现的主要承担者。我校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是德育重任的承担者。品德评价的传统做法,是班主任一肩挑。我们尝试逐步转变教师的地位和功能,教师即是德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同时更是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评价主体的协调者,发挥联络和督促功能。工作对象不仅是学生,还包括同事之间、家长等。

(二)学生:自我反思自我促进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学生也是品德评价的重要主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的成长,首先是他们的自我认知。入学之初,首先展开个人自我分析教育,包括针对自己的气质、职业倾向、学习状况、生活习惯、个人能力的自我评价等,引导学生理性地展开对自我的认知。同时也开展学生自身外部环境的认识教育,包括针对学生的外部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的评价等。

(三)同伴:一路同行相互鼓舞

过程是关键。在师生印象下,设置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栏目,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其中自我评价,从品德操守、责任义务、行为习惯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四)家长:满怀欣赏深情勉励

家长、家庭教育对每个学生个体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家长群体对学生的德育引领也是举足轻重的,家长的亲情感召、倾心关爱,往往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应该是品德评价的重要主体。我们设置了“家长评价”环节,拓展了品德评价的空间,丰富了品德评价的内容,促进品德评价的多元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学典礼、运动会、美食节、成人礼、毕业典礼,我们往往邀请家长共同参加、共同见证他们的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家长在平台端口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评价进程,有效提升校校互动的时效性。

  学生互评具有好操作、公平公正、引导性强的特点。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着家长和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学之间欣赏的眼光和优秀评价,对促进学生成长有着异乎寻常的影响。在“同学互评”栏目,要求学生“学生评价自己的同班同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所有评价进入阶段性小结后,管理软件会形成每个学生独特的“雷达图”,全面反映过去一个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接下来的持续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品德评价鄞江模式的构建,彰显了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体现了“自主与引导互补,倡导和谐”的育人特色,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行政班、教学班与自治共同体等不同平台中自主选择、自我负责、自我成长。鄞江中学通过积极的、有效的品德评价,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精神饱满和素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