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一是文化和文化育人。文化是时代的精华,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累积的经验,人是文化的主体,而自然是文化的客体,因此,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结合和统一。文化与改造自然作为出发点,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与此同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这就充分阐释了文化育人的内涵。文化对于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处事方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文化的体现过程,它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让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的实际行动,对于人们的思想以及精神生活丰富提高也有着明显的作用。二是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将知识与文化混为一谈,但其实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别。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而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它还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是对知识的一种升华发展,是一种素质和气度的体现,知识是文化的根本,文化是知识的升华,两者对于人的教育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着重点,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三是文化育人的意义。文化育人的教育模式可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它能够将文化育人与传播知识科学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文化教育,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们总是注重培养知识而轻视了文化教育,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坚持文化育人的思想,不断促进学校文化和学习氛围的浓厚程度,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特点
文化育人是一种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有较强的实践作用,其功能和载体也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不断增长。文化育人体系不改变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但是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开放性,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个人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职业性。高职教育着重在于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一线高素质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性要求,是所有高职院校具备的明显特点,它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校园的校风校纪还是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都渗透着一种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与企业直接对口,通过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人才,是企业的培训机构。二是专业性。专业性是企业用人的主要标准,只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素养,才能够在企业和学校中脱颖而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定。因此,各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素养较强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对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之中。三是开放性。高职院校与社会与市场相链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随着社会需求与企业规定同向变动,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输送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企业和学校的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与交流渠道。
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内容和对策
一是精神文化建设。把学校教书育人的知识理念运用的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尊重知识、劳动、技术、创造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升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时时刻刻铭记校风校训,要有“学而时习”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在时刻受到校风校训以及学习氛围的熏陶之下,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通过媒体传播或者实地采访报告等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更应该对于工匠精神中的文化教育进行着重弘扬,能够使全校师生形成自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是环境文化建设。自然环境对于学生学习以及校园氛围的宣传起着极大的作用,学校应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文化广场和文化场地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实物展览馆,可以在学校的走廊两边贴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照片或者书画,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自然文化的熏陶;可以在校园内建造读书亭,这样对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宣扬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建设属于自己校园的校史馆以及成果展览馆,让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学校的由来以及成绩有直观的了解,通过对校园整体环境的改善,以及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进行提高,可以使学生们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欲望。三是行为文化建设。对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在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提高课堂纪律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们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用充分的教学经验、充沛的教学情感使自身的人格魅力得到提升。对于学习行为,教师应该采用适当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主动养成团结友爱、热爱学习、勇于创新的行为。对于生活习惯,学生们必须树立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思想,教师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四是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整理,不拘泥于课本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突出以人为本学风活跃的新型教育理念,把培养和服务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以及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的规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积极的鼓励学生,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机制将教学变得生动化、形象化,通过学生们校内校外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切的体会到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从而对自身的行为规范提高要求。五是专业文化建设。应该树立充分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对于高效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新型教育模式,着重规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面貌,从校园环境、学生培养、教师素质等方面全面入手,尊重历史文化,融入时代经典,引入外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丰富,对教育手段进行规范,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提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新型的文化育人的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改进,也是教学手段的一种更新,它能够使高职院校培养全能型人才,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个人素养都有着全方位的提升,通过校区模式这种新型、互利的合作方式,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新鲜的血液,培养专业性人才,企业也可以反作用于学校,是学校完成教育的目的和宗旨,达到升学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在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娱乐方面也有着不同的途径,拓宽市场校企合作,以及对自身资源的开发都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措施。通过对院校进行联盟,可以强化高职院校的整体性,在引进外企和国际化的教学模式也是自身发展的表现。由于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院校,对专业性要求较强,因此决定了文化育人方式的特殊性,培养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文化育人也是高职校园培训的重点,我们应该深入文化育人的内涵,培养具有鲜明行和职业性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