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本质是和知识,信息的传递息息相关的。
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规划》明确表示:互联网+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重要抓手。
一、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泛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中国封建社会有儒家的崇尚道德修养、尊师重道、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传统;五四运动以来有讲求民主、科学、进步,振兴中华的传统;西方古希腊有主知和注重和谐教育的传统;文艺复兴后有尊重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主动性,重视课堂教学与系统知识传授的传统。兴盛于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二、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的出现,将会对中国传统教育起到颠覆性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互联网+”将把学校围墙拆掉,彻底打破封闭状态,小范围说是中国学生选择老师,大范围说是让全球学生选择老师,并且是选择最优秀的老师来授课。
大数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更具客观性。“互联网+”机制下对学生评价体系将彻底改变现行体制下通过几张考卷去评价学生的现状。
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广泛。这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学生们将会把研究性学习做为主要方向,从小就把知识活学活用,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新科技所需要的新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互联网+教育丰富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传统课堂的知识高效,迅速、以更利于学生接受的的方式传递出去,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正在重塑教学流程。譬如微课,謩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手机课堂……这都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三、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社会资源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呆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学习,他们会把自组织学习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和教学机构的作用便要重新定位。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是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的东西:一是阅读,二是搜索,三是辨别真伪。在以网络技术无限广阔的应用所带来的大数据信息压力的时代,如何搜索、阅读、辨别信息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这是一系列不断加码的举措。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当一些概念、一些观点第一次呈现在大家面前时,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洗脑”时冲刷的“泥沙”,更多的应该是“醒脑”后的深度思考。
四、未来教育
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突破学校的界限,无处不在。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而今天,我们已经明确知道带来这场革命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给人最大的难题来自信息过载,我们应利用大数据将“信息过载”的难题转变成为个性化的教育。例如,同样的一门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在信息工程学院、文创学院、管理学院,有大量的知识推送,如果假借大数据应用的推送,给不同要求的学科完全不同的内容推荐,即使面对同样一个学科的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也会有针对性地给出对应的学习策略。人类以往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在大数据背景下并不会发生变化,而学生们却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和无穷无尽的配套资源。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新一轮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推送到了我们面前。作为教育人,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所以教师转型是“互联网+教育”的第一要务。未来教师要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要成为最懂学生学习需求的人,这才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教师要成为“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更是课程的创设者。一个好的教师,往往是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师,重组课程的能力将成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材。未来的教师一定要有联结世界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走进社会的机会。
无论“互联网+教育”如何发展,教师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如果教师不变,再美妙的教育变革也难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