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能及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更是深入发展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可以将拓展训练项目与传统体育教学相结合,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拓展训练内容,让学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作用
(一)问题
1、对拓展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拓展训练是教学活动的重点组成部分,具有单独的课程结构。但是目前许多大学缺失对拓展训练重要性的认知,知识系统结构不够科学、全面,导致拓展训练活动内容不全面,理论知识基础也不牢固。
2、拓展训练活动过于形式化
拓展训练对教学场地和器材设备有很高的要求,有的学校训练空间有限,对于像高空断桥等很多训练项目的器材基本没有,导致可以组织的训练活动只有几种,而且许多学校从来没有野外拓展训练活动,使得拓展训练成为只能口头出现的形式,难以发挥拓展训练的实际价值。
(二)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依然采用只注重体能而忽略心理素质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体育知识技能,而拓展训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体育课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了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另外,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缺乏自信心或团队意识淡漠或抗压能力弱,没有足够的勇气克服困难,在大学体育进行拓展训练的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磨炼学生的意志、完善他们的人格和增强其心理素质能力等。二、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践策略
体验式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结构可分为:组织准备、活动体验、感悟归纳、分享交流以及整合应用五个环节。在这五个环节中,有70%的时间用于实施、体验项目,剩余时间用于团体讨论、总结和分享。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心理体验,在项目总结和讨论阶段要求教师准备足够充分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由心理体验转变为思想意识。(一)创新拓展训练形式
无论是校内拓展训练项目还是校外拓展项目,无论项目的程度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根据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不断加以修改、改革和完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合理开展拓展训练,首先要观察进行拓展训练的场地周边情况以及场地条件,分析场地是否能进行信任背摔或生死电网等训练项目,然后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配置一些双手吊桩、蒙目障碍等器材。此外教师可以开展野外生存项目、七巧板训练项目等,提升大学生团队领导能力;设置团队合作情境,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条件的开可以开设沙漠探险训练项目,提升大学生风险意识,增加他们正视困难的勇气。(二)准确定位拓展训练
要实现拓展训练的准确定位,就要提升拓展训练的效率,促进其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常态化,进而在大学体育体验式教学中合理运用拓展训练[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现有的条件,在拓展训练中制定一个的标准,合理安排拓展训练的课程,以便顺利开展拓展训练,或者在大学体育教学用必修课的形式明确拓展训练的地位,引导学生重视拓展训练并自主参与。(三)注重拓展训练宣传
学习应该加强拓展训练的宣传,让大学生自主参与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能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增强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和理论知识,简直是一举两得。拓展训练的宣传可以在学校展板上展示图片,或组织参加过的学生以亲身经历向其他学生宣传拓展训练的好处和意义,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学校为学生讲解拓展训练的知识,让学生和老师了解其价值和魅力。(四)提升、完善教师的专业素质
开展拓展训练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和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教师要具备生活基础知识技能、急救知识常识等,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意外,为拓展训练的顺利开展提供完整、有利的条件。同时,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知识,积极挖掘社会生活资源中的教学价值,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并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就拓展训练内容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三、结语
随着国家不断深入、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使大学体育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品质。将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发挥了两者的最大优势和价值,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