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数字影像时代中影像本体的价值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478
■吴 丹/沈阳化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但本体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在当下创作环境中早已被人们遗忘的本体再次出现,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之高的关注度。其存在价值又是什么,是独立产生的价值;还是需要对比而得到的价值。本文结合当下创作语境及主流趋势,解读本体在当今时代中的位置和存在意义。

一、当代影像创作中的本体存在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提到,“摄影是一种民主化艺术革命”。而技术的进步,给予艺术创作带来了二次民主。小孩子都可以拿起电话自拍;所有人每天都在用图片去交流。从使用和自身价值来讲,被传播的影像已然从一种消费品逐渐地成为沟通耗材。在无限的传播复制虚幻中,影像不再具备自身的价值,它是一种语言形式,甚至只是一种符号。

  “本体”顾名思义,是某一物体本来的样子。之所以我们忘记了影像本来的样子,其根本是因为过于便捷的传播方式,在表达语境下改变了自身的面貌。隔空取物的传播,自然使之自身载体的存在被削弱,甚至彻底消失。影集已经被硬盘所取代,感光材料的化学变化变成了电子元件的光电反映,化学结晶体成了十进制的数位。当看得到的实体变成了传说,其本身的价值自然顺利成章的体现出来。“物以稀为贵”的确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一种常规方式,但影像本体的削弱却更为激进地将实实在在的物理、化学变化转换成了古董、文物。它是艺术家创作者直接生产的“一手”资源,甚至被视为带有情感温度的直接体现。

  从影像自身面理解比较抽象,和传统艺术形式加一对比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好比雕塑的原本与翻模制作的石膏像、油画原作与影印资料的对比。而当下影像艺术创作语境中本体的削弱比前面的例子更为极端。它是直接的去物质化、符号化的转变;是把单纯的语境无限的扩大化。在此语境中对影像本体的强调与其说是一种反主流价值观的哗众取宠,不如说是在虚拟影像时代中影像本体的一次自我救赎,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再不去强调本体,或许有一天,影像就无法再去以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而只是语言的一部分。当代影像创作环境中,媒介材料载体的弱化使得创作者、欣赏者自发的开始反省、审视。就像那个终极哲学问题一样——“我们从哪里来?该取向何处?”一样。没有这样的定位,影像艺术的发展就没了定位一样,滕然回首之时才发现错过的、缺失的才是最有力量、最本源的实质,即影像的本体。

二、“本体”非“体”

笔者曾经目睹过一次“本体”摄影活动中,对传统材料一无所知的年轻人看到显影过程发出惊呼。提到影像本体,通常情况下人们总会和“银盐”、“感光材料”、“底片”这些联系在一起。可本体并非单纯的物质。

  本来的面貌,当然是物质。但需要结合当代影像的语境和观看场域来探究当下影像本体的真正含义。上文提到影像的功能变化,那就需要回溯到最初的功能。历经近百年,影像究竟是工具还是艺术品的争论从未停歇,它的两面性(技术性、艺术性)伴随其成长发展一直也是定位影像创作意识形态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语境下、观看场域中,相同的影像具备出现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样的报道摄影作品可以有着上面提到的两面性,但在艺术展和在报道刊物上看到就是不一样的功能意义,这是不能被忽略的现实。被观看的场域,是影像“光环”的关键,而科学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观看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影像已经不需要收集,而是变成了随意取用的资源。场域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从而没有了承载媒介的存在意义。收藏家很难说服自己收藏无法把玩的藏品,就这样,影像放弃了自己争取的权利,甚至使功能变得单一的不值一提。

  物质的消散带来了创作内涵的不确定性的丧失,工业化、产品化使“灵光”也没有了存在的空间。这些老生常谈的论点已经不再新奇,但那种没有了温度的视觉产品又有谁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冰冷。传递被传播所取代,这就难怪年轻人会对影像的物质显现而惊呼,那种带有温度,非模式化的显现意味着“人为”,意味着视觉的耳语。琳琅满目的视觉产品的丰富了眼球的同时削弱的是创作者的情感,大有人看不惯这种将情感寄托于真实的玄妙说辞,但除了这种“一手”的物质寄托,实在很难找到另一种更有说服力的媒介存在。再丰富的文字也无法将主观的观看描绘的面面俱到,一样的“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视觉与视觉的传递过程中,媒介的存在无法取代,而偏偏又把仅有的能显现创作者创作记号的笔触去掉,影像就成了传说和谣言。

三、真实的价值

影像的二次利用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和语言的关联度实在太强,自身的传播性无法被取代,被复制之余,可以说这是它骨子里带着的一种低廉气质。时至当下,数字时代的影像真实性在证伪的功能上再次打了折扣,眼见已不再必实。被篡改的影像已经变得见怪不怪,再创造取代了真实,数字化影像与其说是生产产品,不是说是生产视觉的生产资料,等待这些材料的是再一次的模式化加工。大众对待这些产品的眼光也从排斥转换到接受最终成了现在的指鹿为马——仅有的记录性也已经不再显现。一直以来被视为最可靠的动态影像的“虚假”程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至影院屏幕中的特效,下至网友调侃的“动图”,单帧序列的篡改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加速的造梦的速度,同时也将影像内容逐渐架空。

  数字加速了虚拟,虚拟取代了实质,影像内容从“真假”变成了存在与否的争论。没有虚拟影像的空无、人们就不能体会到真实的难能可贵。没有了现实的主体,就没有了真实的关注,机械语言变成了数字再现。乍一听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视觉表达的转译,但机械是观看的代言,沿着取景器指引的方向我们感受到的是创作者的视觉感受;而数字是思想的转述,它告诉我们理想化的真实。商业、传播这种语境下我们要的是结果,可影像本体的观看行为必须的出发点是真切存在的物质。

  德吕克的“上镜头性”强调的是对真实物质(哪怕是最平凡的日常)的主观价值关照,取景框中的内容与其说是创作者为了美感、形式、影像内涵所做的主观经营,不如说是是目光的复制。这意味着当时当地,此人的视觉情感。抛开过分的分析,从自己的经历谈起,总有那么一个瞬间是每个人毕生难忘的,而经历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是不可以被篡改的私人的真实。但数字带来的虚拟意味着空洞,可以想象演员在面对空气、蓝屏全力演出时自身的那种无助;迷失在虚拟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看到镜中真实的自己的失落;更不要提网络购物货不对版的凄凉。

  归根结底影像的本体是有源之水,但虚拟影像是空穴来风。曾经的影像本体如果说是真实的切片,那么数字影像中本体所代表的却是真实的价值。这些都很抽象,可想象一些某人想给你展示什么时是“从前……”还是直接拿来更有说服力。

四、结语

与传播有关的媒介丧失自身本来性质,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计算机无法代替数学一样,数字化影像也无法取代观看。认清影像的本体含义意不是辨别真伪,更多是关于影像存在和被观看意义解读。

  “本体”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所代表的价值也会改变。影像的原理就在它本来的面貌之中,既不深奥也不复杂,它不应该是卖弄学士的资格,更不应该是招揽生意的噱头。它是日渐丰富的影像海洋中的灯塔,永远帮助我们指引着本来的方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