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词,历朝历代都有记录,最早的关于“清明”二字记载,见于先秦古籍中,如《逸周书·时训》中:“清明之日,萍始生。”①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清明节,令蚕妾理蚕室是日也,杏花盛,种白谷。”②汉代刘安所作《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③意思是说,春分十五日后北斗星柄指向乙,清明到,开始刮风,清明风是古代八风之一东南风,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称为“清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按据《历》合在清明前两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④此时的清明节还只是节气,尚未形成节日。作为节日的清明,它的起源与日子相近的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寒食节在山西民间十分流行,由于两节日子相近,唐朝统治阶级将两节放在一起,《唐会要》卷八十二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⑤并成为国家法定假期,清明节和寒食节正式合二为一。清明节由此加入了上坟扫墓、祭祀祖先的内容。与此同时,由于清明节正值万物生长之际,所以先秦时期的以踏青、祓禊为主的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也被纳入进来,至此,清明节作为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的节日才被固定下来,后来,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叫法也较少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统称清明节。
一、闻喜县清明节祭祀活动
(一)祭祀仪式
闻喜县,秦朝时期属于左邑县,汉朝时改为“闻喜”。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河东闻喜县,故曲沃也,武帝元鼎六年行过更名,应劭曰‘武帝于此闻南越破,改曰闻喜’”。⑥位于山西省南部,现隶属于运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清明节是当地春天除春节、元宵节之外另一重要的节日,清明节,人们祭祖上坟,表达哀思,踏青出游,放风筝,荡秋千……在饮食上,会蒸桃花馍、柳叶馍,还有折柏枝和麦苗的习俗都带着浓浓的当地特色。闻喜县清明的祭祀的方式就是扫墓,扫墓,也叫“上坟”,上坟在4月5日之前进行,一般是前一个周末。届时,全家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上坟。清明节扫墓的步骤主要是:
首先,除草和修整坟头,除草是为了告诉人们该坟地有人祭奠,不是孤坟。“清明时节雨纷纷”唐代诗人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节日气氛,也告诉我们,清明节气雨水多的特点,春天为了防止屋顶漏雨,人们会修整房舍,那么活在阴间的死人阴宅,也同样有坟头塌陷的危险,所以清明时节给坟地除草,加高加固坟头是清明节要做的第一件事,以此表达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重视。其次,点燃香烛,摆放祭品。闻喜县祭品以素菜为主,忌带肉食。第三,点燃冥钱,燃放鞭炮。民间有句谚语说“上坟不放炮,爷爷不知道”。放鞭炮意味着唤醒沉睡在地下的亲人,告诉他们,新的一年已经来到,有人来看望他们了;鞭炮过后,人们将准备好金银元宝、纸锞,以及面额不等的冥钞等烧给祖先;第四,根据扫墓人与逝者的关系,按照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依次叩拜祭奠。
(二)祭品种类
闻喜县的清明祭祀祭品主要有焯过水的豆芽、莲藕、菠菜和煮熟的鸡蛋,有的家庭还会带花馍、饼子、白酒等,切记不能带肉食和豆腐,“以免下辈无能”⑦。其中,豆芽由新婚夫妇沿坟地四周撒一圈,象征着新媳妇已经扎根婆家;“菠菜谐音‘博才’,象征着‘博学多才’;莲藕多孔,象征着‘心眼多,足智多谋’”⑧;鸡蛋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生育和生命的象征,是生殖崇拜的体现,祭祀鸡蛋有希望逝者保佑子孙繁昌之意,另一种说法是鸡蛋是圆形的,谐音“状元”,象征着能中状元,能当官为国家效力。
(三)“滚枣蛋”
闻喜清明节有滚枣蛋之俗。枣蛋,当地人又叫“枣摊”。枣蛋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包裹整颗熟鸡蛋为馅的“枣蛋”;一种是包裹各种馅料的“枣蛋”,馅料配料有当地特产闻喜煮饼,麻花,柿饼,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葡萄干,红枣,芝麻等。《闻喜县志》中记载:“枣蛋,圆形,大如拳头,以枣泥、核桃仁、柿饼、豆子等为馅,外包白面,成型后放在炉中烤熟”。⑨祭拜时,由家中小辈将枣蛋从坟头自上而下或左右滚下,谓之“滚枣蛋”。最广泛的说法是为祖宗挠痒痒;一说是沾祖宗灵气,保佑平安;一说是让亡灵苏醒,收下供品。还有一说是吃了在坟上滚过的“枣蛋”,可预防牙疾。在祭拜结束后,会将其撒向坟头或分而食之。
二、闻喜清明节的娱乐活动
(一)荡秋千
旧时的人们清明有荡秋千、作游戏的传统。荡秋千,民间也叫“打秋千”。秋千,起源于北方山戎,最初作用于军事训练,汉朝成为宫廷游戏,功能是“祝寿”,唐朝时民间荡秋千之俗十分流行。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秋千有养生功效,通过荡秋千,排除体内郁结,养护身体。《解州志》上写道:“至日,树秋千,妇女,童子游戏。”⑩是说“清明节”当天,人们会支起秋千,娱乐、做游戏玩耍。秋千的参与者是女性,所以荡秋千还有求子、祈福的功效。(二)放风筝
风筝,也称“纸鸢”、“纸鸦”、“纸鸱”。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曾用于军事活动,传递消息,请求外界支援之作用,后来唐代成为民间游戏娱乐的一项活动。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在晋南各地都广泛普遍存在。清明时节,家长就会带着孩子出门,逛公园,放风筝。届时,广场和公园上空飘散着各色各种图案的风筝,成为一道独特的节日风景线。(三)折柏枝、麦苗
松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很高,人们相信松柏是祖先灵魂的栖息地,所以在墓地旁边栽培松柏,有安慰逝者灵魂之意,上坟之后,还会折一束柏枝插在门上,不仅取松柏“四季常青”像松柏一样繁茂、兴旺,也有希望用松柏来代替祖先,荫庇、保佑后人之意。除了松柏,还有插麦苗来辟邪驱虫的习俗。三、清明节节日食俗
闻喜县位于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中间,传统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小麦为主的生产作物使得该地面塑艺术十分发达,每到婚丧嫁娶、人生仪礼、节日庆典,都会蒸制花馍,也逐渐成为当地一项特色。有句话说“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清明节当地有特制的柳叶馍和桃花馍。意在告诉祖先,春天已经到来,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愿祖先保佑子孙新的一年健康顺利。还有一种藏字花馍,即在花馍底部包入纸条,在坟头滚下,分给孩子们吃,意指沾了祖先的光和祝福,吃后好为家族争光。清明节期间,还有父母为出嫁女儿送“寒食”的说法,意思是旧时寒食节三天不让生火,父母怕女儿忍饥挨饿,所以蒸制“刺鱼馍”,“虎子馍”,“蛇头馍”等,让女儿填饱肚子。
在日常饮食上,这一天全家吃素食、凉菜和面条。
四、清明节的功能
(一)农时节气功能
汉代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对古代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不仅是物候节气,也是农时节气。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为主的晋南闻喜县,清明节是最好的春耕播种的日子。“清明忙耕麦,谷雨种大田”的农谚就反映了当地春天耕种的农事活动。(二)悼亡纪念功能
清明节虽然与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但与中元节祭祀孤魂野鬼不同的是,清明节更重要的是悼亡家鬼,也就是自己的祖先,“事死如事生”,也是告诫晚辈,生前尽心的孝顺,死后也要尽力的祭奉。“慎重追远,民德归厚”。通过祭祀活动,树立家庭成员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对待生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祭祀,回忆逝者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为子女留下的功德,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世的人,学习逝者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清明节的节俗活动除了祭祀祖先以外,也增加了纪念革命烈士,战争英雄的节日活动,如2018年清明节前夕,闻喜县四大班子领导、各部门职工、部队官兵、师生代表来到黄花岭烈士陵园,进行隆重的扫墓仪式,缅怀革命先烈,使人们不忘革命先驱为新中国的成立所作的牺牲和努力,更加教育了下一代要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文化教育功能
闻喜县位于黄河下游地区,200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这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传统,而儒家文化中“忠孝”文化又是其核心。清明祭祖活动正体现了中国的孝道传统,父母带领子女,长辈带领晚辈,通过上坟的形式,追念祖先的功德,表达晚辈思念,“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在世要多尽孝,不要等到亲人不在才追悔莫及,无形中传播了孝文化;同时,也是通过祭祀仪式,倡导人们爱护老人,关心他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闻喜县女性主体上坟的风气越来越盛,女性群体加入上坟祭祀的队伍中来,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人们的家庭意识、伦理观念意识增强,增加了家族内部团结,促进了社会和谐,而这些也正与闻喜县这几年提倡的传承“优秀家风家教”文化不谋而合。
(四)娱乐调节功能
上文提到,清明节与融合了禁火扫墓的寒食节,也加入了踏青春游的三月初三“上巳节”的节日活动。自从清明节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日以来,清明小长假出游的人群也逐年增加,人们从繁重的工作、学习、以及隆重严肃的扫墓祭祀气氛中释放出来,参与户外活动,赏花、看花、放风筝、打秋千、郊游,在一片春色中放松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注释:
①(清)朱右曾.逸周书校释:卷1-6[M].卷六:时训弟五十二.1877.
②(汉)崔寔.四民月令校注[M].石声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26.
③(汉)刘安.淮南子[M].陈静,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60.
④(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M].宋金龙,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33,34.
⑤(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518.
⑥(汉)班固.汉书?地理志(第8上)[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1551.
⑦运城市盐湖区民政志编纂委员会.山西省闻喜县民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48.
⑧刘丽.山西南中北民俗与区域性格差异[J].晋阳学刊,2000(3).
⑨闻喜县志编纂委员会.闻喜县志1991-2007[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772.
⑩康熙.解州全志·风俗[A].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68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