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信“朋友圈”
微信是新一代移动即时通信软件的代表,具有与手机联系人快速连接的特点,2012年4月19日,微信推出“朋友圈”这一功能。根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61.77%的被访者直接通过熟人的好友验证,对于陌生人的请求则不予理会或直接删除。聂磊等学者在《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一文中提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以现实生活中的强关系为主、弱关系为辅的社交圈子。同时,微信“朋友圈”使得私人群体开始崛起,舆论表达更加隐秘,舆论环境复杂性增加,同时增加了舆情监测与研判的难度。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朋友圈”中自我暴露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了解大学生在强关系网络社交中的行为特点,为下一步更好利用微信“朋友圈”引导大学生提供参考。
二、自我暴露
蒋索等学者在《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中表述:自我暴露,又叫自我表露,是朱拉德(Jourard)在1958年提出的,是暴露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微信出现以前,以博客为主力军的web2.0社交网络软件,具有匿名性的特点,而微信的出现,带来了社交网络实名的改变,所以,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既是网络社交,又具有现实交往特征。因此,本文针对研究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暴露”界定是:个体用户在“朋友圈”中自发发布的一切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等等。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朱拉德(Jourard)的自我暴露问卷涉及观点态度、兴趣爱好、工作(或学习)、金钱、个性和身体六个主题维度。本研究参考该六大主题维度,设置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调查问卷,结合前期对我校大学生的随机走访,最终确认问卷六大主题为:观点态度、兴趣爱好、学习(或工作)、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身体。本研究将问卷发布于问卷星网站上,以网络传递问卷链接,用滚雪球抽样法来获取研究样本。
在发布问卷一周的时间里面,共有本校214名大学生参与答题,其中4人因选择“不使用微信”而被排除在外,剩余210份为最终有效问卷。
在参与答题的样本中,男生48人,占22.86%,女生162人,占77.14%;大一学生37人,占17.62%,大二学生93人,占44.24%,大三学生63人,占30%,大四学生17人,占8.1%;文科154人,占73.33%,理科45人,占21.43%,艺术类11人,占5.24%。
根据调查结果,在“您最常使用的微信功能是什么”这一多选题中,58.57%的被调查者选择“朋友圈”;在回答“您会因为朋友圈中的熟人,在更新时考虑是否发表某些内容吗?”时,69.5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会”;93.33%的人倾向于发布“文字+图片”的动态类型。
从“朋友圈”发表内容来看,31.9%的人喜欢在“朋友圈”中发表和兴趣有关的动态,其次是“观点态度”,占30%,“情绪情感(具体指朋友聚会等)”占22.38%,选择比较少的是学习(或工作)、人际交往、身体(包括头型、面部、身材等),分别占8.57%,5.71%,1.43%。
在回答“您不希望你的好友在“朋友圈”中发表什么内容?”时,24.29%的人选择“情绪情感”;23.81%的人选择身体(包括头型、面部、身材等);21.43%的人不喜欢看到朋友的观点态度,剩余的则是学习或工作、人际交往和兴趣爱好,分别占12.86%、9.52%、8.1%。
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发表“兴趣爱好”的被访者中有66.15%选择“仅仅想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一答案;在倾向于发表“观点态度”的被调查对象中,79.37%的被访者都是因为“仅仅想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有73.43%的倾向于发表“情绪情感”被访者则认为“说出来让自己舒服”;仅有倾向于发表“人际交往”的38.88%的被访者觉得是为了“进行人际交往”。
由此看来,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暴露行为的主要目的(动机)是自我倾诉,其次才是进行社会交往。
四、深度访谈
为了更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自我暴露的具体内容以及“朋友圈”对大学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对问卷调查结果做进一步补充。为保证访谈的真实有效,本次深度访谈随机选择笔者微信“朋友圈”中的10位本校大学生微信好友作为访谈对象,主要围绕问卷中没有明晰的问题展开,主要包括:大学生在发布哪些内容时会收到“朋友圈”熟人关系的影响;除了自我倾诉和社会交往,影响大学生进行自我暴露的动机还有哪些;使用微信“朋友圈”后对自己现实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在深度访谈中,当被问到“你会因为朋友圈中有熟人所以考虑不发某些内容吗”时,10位被访者均表示会,因为在微信上发布的信息会受到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注,会考虑他们看到朋友圈的感受和态度。X同学说,她就不会发自己受伤了或生病了的图,因为她觉得发这样的内容会让关心自己的人担心,但也会让不怎么熟的人觉得自己矫情。S同学则说,因为爸爸妈妈还不让谈恋爱,所以现在不会在朋友圈发有关男朋友的一切消息,怕爸爸妈妈担心(责备)自己。
朋友圈除了让同学们有了倾诉的地方,进行社会交往外,还给同学们带来满足感。H同学说,自己会在收到礼物的时候发朋友圈,不管是男朋友送的还是朋友送的,然后在好友们的羡慕留言中觉得自己有这么好的(男)朋友真棒。F同学则说,如果自己去了5A级景区是一定要点图让朋友羡慕的。
使用微信后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同学们表示更多的是和老朋友保持联系,更加亲密,同时结交了新朋友,拓展了交际面。K同学说,微信带给她的首先是方便和家人、老友的联系,求学在外,和父母、老朋友的交流因为有微信变得非常有趣,不仅可以使用文字,还可以实时发送图片,说明自己在干什么,甚至是小视频,直接对话,清晰明了,实在想念了,还能视频,比打电话更方便,只要有网,随时随地就能见到;其次很多朋友都用微信,自己用微信能够与朋友保持一致;最后微信还方便自己的网上支付,交话费不用去营业厅,买火车票电影票都很方便,去学校超市买瓶水也不用到处搜寻2块零钱。但Y同学觉得“朋友圈”给自己带来困扰,她说某天可能会因为自己发了一条信息,被同学看见了,但这位同学不认可她的看法,就认为Y在针对她,于是两人有了莫名的隔阂。另一名男同学Z也有同感,说因为有次发了和几个同学吃宵夜的照片,结果同寝室的另一个没参与的同学看见了,就与他较真为什么不叫上自己,还差点吵了起来。
五、结语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自我暴露时,主要动机是自我倾诉,其次是进行社会交往,还有寻求自我满足。但这样的自我暴露会受到“朋友圈”所谓熟人关系的影响,大学生在发表有关信息时,会首要考虑“熟人”的想法、观点和态度,而对自己发表的内容进行选择。最后,“朋友圈”在给大学生创造便利的同时,也衍伸出了新的人际烦恼。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