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发现自己和成为我自己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7303


  有一次回乡下老家,正值春阳明丽,微风和暖。离家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我特意下车,选择在堤林田野间步行。自十几岁离开家到外地学习工作后,除了冬日,过年之时,似乎很久没有在春夏时节回老家了。眼前的一派青葱绿色让我有种陌生的感觉,而那蜿蜒的长堤,沙沙作响的堤角白杨,温柔地闪着光的东荆河水,还有沙滩上耕作的老农……这确是我儿时的景象。如今,我走在这景象里,仿佛回到了阔别良久的记忆中。

  我细细回味儿时在沙滩上,树林里,勾着小手刨花生的样子;远远地站在渡口眺望对岸渡船的样子;黄昏来临时怅怅然不肯回家的样子……我看见那些时候的我,有时充满天真与无知的热情,有时怀着当时我不曾觉察或无能力觉察的怅惘忧郁。我走在这些如新叶般闪着光的记忆中,蓦然发现一种再生式的喜悦和淡淡的遗憾。当我重新回过头来,看过去那些时刻的自己,眼睛渐渐明亮起来。我才发现我从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记忆,没有梳理过去的生活,那个在时间长河里的我,一路走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从没有认真观望,认真审视。我对待自己,对待生活,是何等的粗糙和笼统。以至于我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了。

  这个发现让我沮丧,沮丧中又感到一丝庆幸与幸福。在我人生的中年,蓦然回首的一刹那,尚有这如天启般的让人沉迷的瞬间开悟。这感觉如同写诗。不,就是诗本身。是诗。经由我童年的河流,沙滩,花生地,这些不知不觉从我的过去我的眼睛我的身体穿行而过的事物,找到了我。我由此才发现了我,发现了更丰富充满更多可能的我。甚至我在每个时刻所处的环境中的位置,万事万物于我之边界,之融合,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脉络和轮廓。

  我记忆中不能忘怀的一次诗写经历,也源自一次记忆的回溯。

  那是一个清淡的黄昏,我漫步走在小城公园的湖边,稍抬头,看见不远的天边,落日消隐,晚霞褪去,青灰的云块在天际或叠或展,或动或止。那灰色就像安静驯良的孩子,经历了一整个白天的热度,骚动,终于在彼时顺从了时间的长流,宿命般等着天黑,等着回家——那回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消失。我被这灰色深深打动,一个景象从记忆中跳出来。我想起十三岁时有一次和小伙伴走在田梗上,蓦然间看见头顶的天空,轻飘的白云这里一片,那边一丛,展现着不同的身姿。正如同地上身处一地却神形迥然的我们。我记得那时每个人都“认领”了一片云,每个人都兴奋地寻找并指认着自己喜欢的云。

  我们并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的目光从土地移向空中,从低处去到高处,当我们开始将注意力从作业、农活、小狗和偷藏的糖果转移到那些看似遥远虚幻的事物上。一切只是自然而然。而多年以后,从那些无知的岁月中跋涉过来的我,经历了世间悲欢离合的我,重新回看那段景象,才发现生命的奥义原来在那时就已显现。于是我写了《少年游》,在末尾,我写道:我们都拼命地伸手/拼命地指,那些四面八方的白云/我们说那片云是我。那片云是我。那片云是我……/突然之间/我们相互紧紧地拥抱,继而流下泪来/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热烈的荒凉/在十三岁的田野/第一次/看到了我们将要为之渡过的一生。

  这是我发现诗的经历。也是诗歌发现我的过程。在我们互相发现并交织的过程中,我将目光不断地投向自己,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点,获得了对自己的不断的新的认识,也获得了从未体验过的安宁与踏实。如果我现有的生活是一条路,那么诗歌,或者说发现诗,就是我重走这条路的旅程,而我一路在辨认、找寻,在生活的磨砺与混沌中,那个几近模糊的自己。并在这找寻中,获得某种与失去的那一部分相抗衡的力量。

  我不是一个懂得在人群中生存的人。我常常感觉到自己的孤立,自我的孤立,他人的孤立,与世界、与人群格格不入常常充斥我的生活。我是一个如此拙于生活的人。当世界只剩一个窄门,它给我留下了诗。当诗歌找到我,它给我留下了力量。

  从2012年9月写下第一个句子以来,我不断地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获得安慰,获得反省,不断地纠正我在这个世界、在自己的生命图像中所处的位置,我心灵的轨迹,我命运的航程。甚至对自己生命的期待都有了更饱满和丰富的想象。我们一生热望的那个世界正在渐渐远去,我们在时光流转中变得越来越不是自己,我们丢失自己的那一部分太多了。我们不得不到街上去,到人群中去;不得不按照人们的意图做我们不擅长的事,说不清晰的话;不得不呆在漂亮的笼子里唱美丽的歌……我希望通过写诗去不断地发现自己,接近自己,最终找到这一生我想要找的那一个人,或者那一部分。

  卡夫卡曾经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凡是活着的时候不能应付生活的人,就需要用一只手稍稍阻挡住他对自己命运的绝望……同时他要用另一只手记下他在废墟中看到的东西,因为他能看到与别人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和更多东西;归根究底,他在一生都是个死者,但却是真正的幸存者。

  我希望我是那个死者,更希望自己就是那个真正的幸存者。所以我在努力。

  

  黍不语,女,八十年代生于湖北潜江,2012年开始习诗。有少量作品散见《人民文学》、《青年文学》、《青年作家》、《诗刊》、《扬子江诗刊》、《汉诗》、《草堂》等刊物及《2017年中国诗歌精选》等选本。参加《十月》杂志社“第七届十月诗会”。获诗同仁2017年度诗人奖、2017年长江丛刊文学奖、第三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湖北省文学院第十二届签约作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