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0539
■李小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的实践

建国之初,面临国内外严峻的形式,中国共产党满怀信心,正确处理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民主协商的实践和互相协商的机制使不同政治力量得以并存,并保证其持续的稳定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国之初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民主协商实践,该制度在协商建国的过程中确立,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初步应用。1948年五一前夕,中国共产党发表《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0月,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北上与共产党协商筹备新政协的工作事宜,中共中央举行了多次座谈会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12月,中共中央代表人针对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性质等问题与民主人士进一步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协议。

  在多党合作筹备新政协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平等协商,虚心听取多方观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的代表发言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国初期的政治协商主要采取协商会、座谈会的形式,对土改问题、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国家重要事务进行协商讨论。

(二)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民主协商实践

民主协商的思想贯穿于土地改革运动的全过程。在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之前,中央就多次召开会议协商讨论改革方案。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协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14日政协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职能,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讨论,对上述草案进行补充和修改,并建议中央人民政府采纳修改后的草案。围绕政协的提议,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会议,共同协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运动过程中也体现了民主协商思想。中国共产党反对脱离群众,反对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土地恩赐给农民,贯彻群众路线,团结民兵、群众团体、乡区政府等,发动农民展开与地主阶级的斗争,实现农民自己当家做主。期间开展的减租退押运动不仅使处于破坏状态的农业得到恢复,增强了农民之间的团结,通过各种群众组织将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还形成了农民协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农民和妇女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吸收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去参加土地革命,形成了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民主协商实践

为了稳定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协商讨论,明确指出调整工商业的原则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否认挤垮私营工商业的想法。为了详细落实调整工商业的措施,1950年5月8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天津和上海的副市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贸易、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倾听资本主义工商界代表人士的意见,互相讨论。

  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坚持国营经济为领导,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合理分工,中央统筹,地区内恰当分配。在调整劳资关系方面,坚持劳资两利,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劳资矛盾。政务院第29次政务会议指出,关于劳资双方的问题由双方自愿订立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等规定,建立劳资协商会议解决日常问题,未取得协议的事项双方继续研讨磋商,确保工人的民主权利。除了劳资协商会议,有些企业还订立了劳资集体合同、产业或行业的协商会议来调节双方的关系。可见,协商民主思想贯穿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始终。

(四)第一部宪法制定中的民主协商实践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和宪法起草小组,开启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一年的紧张工作之后,宪法起草小组提出初稿,在京中央委员会召开三次会议讨论修改,政协全国委员会也进行了协商。宪法草案初稿正式通过后,全国各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广泛开展讨论会,参加人数达8000人,共提出5900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针对这些意见又召开6次会议逐句进行协商修改,最终在第七次会议上审查通过。毛泽东在会上讲到:“大家尽了很多力量,全国有八千多人讨论,提出了五千九百条意见,采纳了百八十条,最后到今天还依靠在座各位讨论修改。…将来公布以后,还要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人民日报》发表相关社论之后,全国人民对宪法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讨论,参加的人数达1.5亿人,提出了很多意见。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了,这部宪法是由人民共同协商讨论制定的,是符合人民意愿的宪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实践与现代民主的一致性

几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进行了民主协商的实践,其指导思想与当今西方社会提出的协商民主理论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上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思想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人民民主思想为指导,鼓励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鼓励各民族和不同阶级利益代表者相互协商,实现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稳定性。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实践与现代民主形式的契合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协商实践既体现了选举民主又包含了协商民主思想,与现代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契合。选举民主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组建中央政府的工作中和基层民主选举的实践中。建国之初在政府机构的人选问题上进行了慎重商议,尽量将民主党派的主要负责人和社会贤达人士安排进了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农村和城镇的各级政府领导人、农民协会等团体的负责人都是在协商的基础上经过选举而选出的能代表群众利益之人。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协商思想与实践。无论是组建中央政府的成员构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是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亦或是第一步宪法的制定,中国共产党都创造性地运用了民主协商的思想,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尽最大能力联合一切尽可能联合的政治力量,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为建国初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事务而奋斗。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实践与现代民主精神的契合

建国初期,中西方都还没有正式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但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掌握了民主协商的思想精髓,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民主协商提供了制度保障,促使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中共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土地改革的方案,在改革过程中和分配问题上与农民协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妥善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与私营工商业者和工人进行协商。第一步宪法从拟订到制定,中国共产党召集各党派的代表人士召开了多次会议,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制定出一份符合各族群体利益的好宪法。中国共产党联系社会现实,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有效结合,始终如一地推进公民有序参与政治,这些实践契合于协商民主的核心——协商与共识,也契合于现代的民主精神——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协商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民主精神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协商实践为今天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提供了经验借鉴,奠定了现代民主精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各族人民的利益代表者,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等,通过多渠道征集民意,多形式与民协商,形成了全民共享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协商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引导人民树立主人翁意识,推进其参与到国家政治、社会治理中。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中汲取精神营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执政能力,进一步掌握了协商民主的理论精髓。同时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的理论应用到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推进和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和秉承的现代民主精神之所在。

(二)有利于巩固新政权,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动性,有利于维护社会团结,巩固新政权。土地改革运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使我国经济得到恢复,文、教、卫等事业得到发展。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物资、人力等方面支援了革命战争,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基础,为我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民主协商的方式避免了阶级之间、民族之间的大量冲突,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提高了人民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为当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合理有序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土地改革运动彰显了基层群众的智慧,启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通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监督,保障人民切实享有民主权利。建国初期的民主协商实践,尤其是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内协商的重要意义,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更要重视党内协商民主的发展,使党员有序参与党内民主政治,为其他主体起到示范作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突出了党际协商的重要意义,启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统筹兼顾,吸纳其他各民主党派的观点意见,做好事前协商、事中协商和事后协商,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回顾与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7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