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我国20世纪末期时由于动荡的时局稍作安稳,历史学术界呈现出无权威、无大师、虽然学者众多却并没有领头羊的局面,一时间里学派成群,众语喧哗,历史学术界里一片混乱。就算发展到现在,不论是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是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研究理论、研究信息、史学看法,在全世界流传,我国的思想流出国外,国外的思想涌入我国,也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21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发展是呈多元化趋势的,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史的研究越来越自由了,中国大部分学者对于外国的论述、研究方法也摆出了接受的姿态,问题就在于中西方源头不同的研究方法能够完美结合了,但是根本原则还是尊重历史本身,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二、史学研究多元化体现
(一)史学理论多元化
由于学派分立众多,那么出现多种多样的指导理论也是必然的,21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不再以一条理论来指引方向了,史学研究也兵分几路,各自有各自的理论发挥着指导作用。举个例子,社会史的研究以社会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而文化史的研究则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指导理论。(二)史学方法多元化
史学方法的多元化是史学理论多元化所带来的。比方说,史学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史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史学研究的主流,而适用于社会史研究的田野词查逐渐得到关注,也发展成了社会史研究的主流方法,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三)史学领域多元化
所谓史学领域的,本质上是因为随着史学研究的脚步前进,不断地有人发掘出新的课题,然后史学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的被扩大。新材料的发现,新方法的运用和新理论的提出都促成了史学领域的多样化。(四)研究手段多元化
最能体现出研究手段多样化则是高科技手段在史学研究的应用。史学研究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知识在知识分子当中的普及,使网络科技技术在史学研究得到运用的趋势越来越强。在以前,史学图纸全都是靠人实地勘察后徒手制作,不仅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所得出的图纸却依然会出现很多的差错,而如今勘测依靠机器,图纸绘制运用电脑,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质量也随之提升不止一个层次。(五)史学研究多元化与个性化并存
史学研究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相互统一,互为表里关系。21世纪的史学家的研究趋势偏向于自成一派,各自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运用各自所详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个性化的色彩极为浓重,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史学研究的个性化是多元化形成的先决条件。(六)中外史学互动发展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一体化逐渐实现,中外史学家交流的机会增加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加强了,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由于更优越的教育条件是他们拥有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因此21世纪中外史学的研究将不断加强。中外史学交流加强直接的效果便是实现研究视野的扩大,使史学的研究做到在中国的基础上对世界史进行研究,亦或是在世界史的基础上研究中国史,实现史学研究的通融性。
我国目前对历史的研究目光比较短浅,我国尚未有哪个学校设立与国际接轨的史学专业,只是单纯的各做研究,未曾尝试过相互补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脱轨的局面会被打破,慢慢的会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中国史与国际史的同步发展。
三、历史观的剖析
而了解了中近现代史研究的走向之后,我们对影响历史研究走向的史学家的历史观作出剖析也是有必要的。(一)趋向精细化的历史观
21世纪的历史观趋向精细化,所谓精细化不再是单纯的将历史观劈开成新旧两派或进步与保守两派等,而是多个方法面切入研究以寻求多个研究视角,尝试再现历史的复杂性图多面性。普通群众对历史的了解的大致走向都基本是取决于历史研究者的看法,历史学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往往都被看作“正史”。而坊间流传都被看作“野史”,所以在群众侃侃而谈之际,往往都是那些谈论著作中可寻的大人物的人能博得眼球,对大人物边上小人物感兴趣的都被看作闲情趣味,并不被看重。可是我们都是知道,世界、认知的组成出去那些肉眼可见的、显眼的事物,不起眼的事物也是组成这世界的关键,所以,这种精细化的历史观提出的无非就是这个道理,那些名震中外的大人物大事件要记录,要研究,那些名不见经传,有迹可循的小人物、小事件也要研究,历史的真面貌才能被复原的有血有肉,历史才会重现光彩。
(二)长程的历史观
当下历史观已经走出了“从长时间段地考察研究历史”这种观念,而将它付诸于具体的实践,其成果很快便已经出现在了多个国家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了,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史学界普遍的关注,被视作长程历史观下对于历史解读的已达成功范例。这种“大历史观”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历史的细节虚化,将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出来,即去除肉体,剩下骨架,那么历史发展的走向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可以拿社会结构史的研究作为例子,作为维护社会中各元素稳定关系的社会骨架,是庞大而复杂的存在,其演变过程十分的漫长。在如今这个各种物质发展飞速的时代,如果想要博古通今就需要有大历史观,突出历史与现实在骨架上的连续点。
(三)内部取向的历史观
虽然当代的史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史学研究的影响,但是也并非是坏处。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借助了西方的视角,反观了中国历史进程上与西方的互动,从而发掘出了一些被过去所掩盖的历史面容,进而推敲出更多未来社会也许会出现的内部问题。这种研究方式本着其独特的视角与作用成为了史学研究的一大潮流。中国的一些学者指出并且倡导“中国中心观”这样一个核心涵义,与历史观所谓的“内部取向”不谋而合,这种观念指导下,希望史学家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将注意力放在国家内部的社会因素上而并非外在因素上。有日本学者在研究历史时倡导亚洲视角,从亚洲出发思考,来看待西方对亚洲历史发展引起的变化,再一次刷新了西方对亚洲的冲击力和影响在亚洲人心中的印象,并提出一系列构想,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目,对我国学者启发很大,以此可以想象,我们也可以创建一个中国视角,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上,从中国历史继承、自身规定、文化传统弹性等方面再一次审视中国在西方影响下是做出的改变,由此得出的结论必然有着与传统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的面貌。
(四)总体的历史观
古有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虽是针对国家动荡,但是也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的局面,不管历史的走向是如何,研究者各执几词,终究是针对一个历史,所以新史学的走向是“总体史”。它的主张是对历史全景式的掌控,虽然重点是针对宏观的走向,却也不排斥微观的变化,可以说是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将历史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剖析,试图接近历史真相。从中西方的史学研究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史学潮流都是以总体史为指引方向,在从前梁启超所提出的新史学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总体史的影子,即总体史是新史学构建的终极目标,总体史的出现也是沿用了新史学的研究范式。总体史的研究追求结构累层的丰富性和研究范式转换的多样性,比如切入研究的点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活动中的某人,也可以从各种史学角度,如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研究方法采取多格局化,采取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甚至法学的推理理论和研究方法。
总体观的历史观念促使下,历史当中许多被掩埋的真相,不论是政治问题、中国法治问题、历史经世的思想问题、民间生活问题等等都会被发掘,实在是大大的扩展了历史研究的视野,近现代史额内容也将进一步丰富化。
四、结语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被发掘,相信我们现在发现的仍尚属皮毛。而且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趋向肯定远不止上述的几项,文中所提及的几项历史观也只是片面的,更多角度的分析仍有待学者的努力研究。[1]马敏.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J].史学月刊,2004(06):8~10.
[2]赵淑珍.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与 走 势[J].黑 龙 江 史 志 ,2014(19):301~302.
[3]左玉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与超越之路[J].史学月刊,2014(06):55~71.
[4]周作明.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1):7~58,60~65.
[5]赵庆云.近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综述[J].兰州学刊,2017(10):26~4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