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和养老是当今备受社会关注的两个话题。上世纪80年代,儿童发展关键期等西方教育理论和价值观在我国大陆地区迅速传播,至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多数生活在大城市的家长们的育儿理念,全社会对育儿的关注可谓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几乎同一时期,对养老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全面,各种养老机构应运而生。
一、我国养老问题及其成因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成为从农村到城市,人们不得不担忧的社会问题。“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行”这些老话,在育儿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今社会已渐渐被淡忘。人们或忙着挣钱,或忙着充电,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等到30而立之年,甚至更晚,才肩负起生儿育女、孝顺父母的职责。而这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加上立业的压力,让很多人真心难以兼顾,于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他们选择了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不能排除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想传入我国大陆,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受到社会的追捧,子女与父母、学生与老师、甚至是下属与上司之间,冲突频发。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经济和人格独立的年青人开始选择离开父母,他们中多数人都接受了父母无私的帮助。正是这些善良的父母现在正面临着或即将面临养老的诸多问题。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常回家看看”从上世纪的流行歌曲慢慢变成思念儿女的老人们埋藏在心中的奢望。
二、中西育儿理念的差异
西方的教育观和价值观自成体系,历史悠久。在育儿方面,西方的孩子很小就要学习自己做很多事情:自己睡觉,自己吃饭,自己玩耍、自己学习,自己选择最想要的圣诞礼物,并且还要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是听起来十分可笑的想法,家长也会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应该说西方人早已将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传播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每个角落。在中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活在大城市的多数孩子们被各种补习班所包围。家长们,特别是隔辈的老人们,或出于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或出于鼓励孩子实现自己当年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未能实现的梦想,尽其所能,甚至倾其所有,给孩子创造尽可能优越的物质条件,并随时陪伴在他们的左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一代青年向往自由,却不懂独立、自主意味着要自己承担后果的道理,他们中很多人患上选择恐惧症,有的甚至选择逃避责任。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家长付出的越多,孩子成才的几率真的就越高吗?
家长的倾心付出很多时候让他们与子女间很难真正地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在西方,18岁意味着成年,多数人会选择离开家,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零用钱,而65岁以上的老人仍然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可以说西方人在享受“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承担着“独立、自主”必须要面对的责任。在中国,当年青人勇敢地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仍然不排斥家长们的资助。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很容易导致人格上的不平等,长辈们的付出越是无私,晚辈所承担的心理压力也就越大,这就是传说中“爱”的负担。
三、对育儿和养老困境的思考
当我国传统“孝”文化遭遇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可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儒家“孝”文化的部分精髓,如孔子强调的“孝”的基础是“敬”和“爱”,在经历了几代封建王朝后,已经被不可理喻的“愚孝”所掩盖,封建“孝道”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物极必反,加上社会的转型和高速发展,父母的阅历和经验,子女听不进,本在情理之中,而此时,西方价值观大量涌入,虽然同样拥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解读,很多差异性内容被误解,至今还在对我国的育儿理念和“孝”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东西方人都懂的道理。当西方人面对子女教育和养老困境时,他们选择平等和相互尊重,这与他们“要开心地活在当下,不要被痛苦的过去或未来所羁绊”的一贯主张相一致。面对时代的变迁,从家长到教师到单位的领导,都不能再简单地把教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受到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引导”,而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对西方价值观到底了解多少?我们对“错误”价值观的传播负有什么样的责任?我们为孩子和老人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他们需要的?我们有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从育儿到养老,看似遥远的两件事,实则密切相关。如上所述,今天的家长如何权衡育儿和养老问题,不仅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关系到我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老龄化社会不需要愚孝,中国的老年人要慢慢地开始学习“独立”,而对于忙于事业和育儿的家长来说,其中包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敬老、爱老不应仅仅停留在给孩子读一读古人崇“孝”的故事,或者帮孩子完成学习做家务、给父母洗脚等课后作业。绝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养老的问题,加强对西方价值观的研究,让国人正确认识中西价值观的优与劣,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传承“孝”文化,传递“孝”的美德,应从成人、从教育工作者做起。
[1]严仲连.中国学前教育的殖民与后殖民[J].学前教育研究,2009(4).
[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