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读书报告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167
■周兴阳/新疆大学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一至四章为第一部,是全书理论基础。许钧教授以“翻译层次论”,厘清了“文学再创造的度”、“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原则”与“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构建了全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以9篇文章讲解了翻译评析的不同角度。第三部分指出翻译的本质价值在于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六条原则性意见。进而,探讨了翻译批评的本质,价值与功能,类型、主体、标准以及翻译批评的原则。第四部分包括后记,重版补记以及主要参考目录与资料。

一、《翻译层次论》一文介绍了翻译的思维层次,语义层次与审美层次,丰富了翻译理论

在翻译的思维层次,译者要辨清各概念的确切含义,还要运用判断、推理手段,理清各概念之间的逻辑纽带。语义层次,是将传译出信息的所指意义放在首位,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文体的语言职能,注意语言环境的作用以及区分不同语义的层次(基础语义层,转变语义层与社会语义层)。在翻译的审美层次:为了传达原作美,首先要审美,识别原作的表美手段,领悟原作的美学特征,把握原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许钧教授以许渊冲先生对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译文作为示范: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许渊冲先生译为: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lk heart,

  The candle burned to ashed has no tears to shed.

  在翻译层次论关照下,两句诗中利用同音,以“丝”喻“思”,形象相联,读音相同,音义相关。许渊冲先生译为“丝”为“silk”,把“思”译为“lovesick”,音近,押韵,而且形似,利用了代替方法,传达了原文双关的“意美”,实现了英语译文在翻译思维、语义与审美的成功。

  启发:成功的翻译不可能在一个层次完成,应该是各个必要层次和谐统一的产物。英语与汉语在思维、语义与审美层次上都存在差异。我们应当以翻译理论为指导,从不同语言的美学特征与审美功能间存在的共性出发,切忌单独关注某个层次的对应。

二、《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翻译批评理论,并为进行翻译批评的实践提供了新方法与理论指导

许钧教授指出,评价译文理解的准确性和上下文的有机联系方面的质量时,采用逻辑验证可以收到较好效果。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翻译思维层次和语义层次的基本评价。

  虽然许钧老师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但是在李明老师《翻译批评与鉴赏》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例子对此加以佐证:

  《翻译批评与鉴赏》第十四章 A Psalm of Life最后一段 汉译文的批评赏析(第206页)中 :

  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

  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ur and to wait.

  黄一宁译:

  那就让我们奋发有为吧,

  要决心去跨过任何障碍;

  不断地探求,点滴地积累,

  要学会工作,还要坚持不息。

  分析:只看汉语译文,原文通顺。但是结合“翻译层次论”与翻译批评五方面要素后,发现文中“要决心去跨过任何障碍”、“点滴地积累”、“还要坚持不息”是添加的理解,与原文“any fate”, “still pursuing”, “ to wait”不对应。在思维层次与语义层次上,译者在该作品中所观、感的世界与作者意欲表现的世界是不吻合的。所以该译文的语义与逻辑与原文的语义和逻辑不一致,属于over-translation。因此,翻译活动中,既要关注“词美”,“文美”,更要关注译文与原文间逻辑关系,才能减少翻译的失误。

  因为文学翻译批评对象“译作”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作品本身,而是包括产生这一“译作”的涉及到五个方面:译者,译者对作者所观、感的世界的观、感,译作,承受译著的读者,语言(包括文化历史因素)。只有对这五个方面以及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及时的逻辑验证,才能减少翻译批评与赏析的失误,实现有效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三、结语

按照书中的脉络进行阅读:从本书的理论基础——翻译层次论与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论,到以9章内容具体阐释了进行翻译实践、批评与赏析的方法,接着阅读许钧教授思考翻译批评的文章,其实是梳理与学习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批评理论的过程。

  从翻译层次论来看,作为译者,不仅要做到辨清各概念的确切含义,而且还要运用判断、推理等手段,理清各概念之间的逻辑纽带,还需要结合不同文体的语言职能,注意语言环境的作用以及区分不同语义的层次,将所指意义传达至译入语。同时,要识别原作的表美手段,领悟原作的美学特征,把握原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从翻译批评来看,作为翻译批评的实践者,评价一部译文在理解的准确性和上下文的有机联系方面的质量时,运用逻辑验证的方法,并结合文学翻译批评五要素(译者,译者对作者所观、感的世界的观、感,译作,承受译著的读者,语言)对文本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减少失误,提高文学翻译批评与赏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增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