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安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119
■刘 静/南京理工大学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特点及面临的安全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的特点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因丈夫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留居家中的农村已婚妇女”[1]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包括(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其中有留守妇女4700万人。“以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3亿人来计算,则外出农民工中已婚人数为10621万人。从已婚的减去举家迁移的人口数3900万人(现在大量的进城务工的农民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都处于与家人分居生活的状态,只有少数携带家属,人数全部加起来占进程务工农民人数的十分之三左右”[2]目前,农村留守妇女在我国当今社会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数量还在与日递增。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冲击

  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妇女不仅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劳动、照顾子女、赡养老人的家庭重担,而且,承担起了农业生产的责任,包括(购买粮食种子、化肥、农药甚至是粮食作物的收割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模式。

  2、与丈夫长期分居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张玉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城乡分隔”的二元社会制度,使城市成为农村人的绝对诱惑,吸引着乡村男女成为它的劳动力,而排斥一对农村夫妻共同迁居,又造成多数情况下是一方出走而另一方留守家中。最终,制度的距离转换成空间的距离。随之带来的后果便是与丈夫长期分居,造成留守妇女生理、心理负担的加重,普遍缺乏安全感。其次给农村留守妇女的财产、人身安全带来隐患,致使当前农村留守妇女被欺骗、陷害、强奸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

(二)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安全问题

1、财产安全

  在农村的留守家庭,家里的所有财政大权一般都由留守妇女保管,但是,支配权往往还是以丈夫为主。但现在,随着以前“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家庭生计模式的转变,女性撑起了半边天。随之带来的是,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家庭地位的提高,在财产的应用方面,也有了自己的支配权。但因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平时缺乏财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又因为,留守妇女的丈夫长期不在家,种种因素,致使农村留守妇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骗取钱财的主要目标对象之一。

  2、人身安全

  丈夫外出打工,长年不在家。家里只剩下妇女、老人、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加之目前我国农村警力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农村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又因为,农村留守妇女缺乏自我安全的防范意识,这就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更有甚者,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农村留守妇女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名誉,面对性骚扰、性侵害事件往往选择容忍。这使得农村留守妇女经常会处于一种恐惧、害怕的精神压力下,又因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交际圈非常的有限,内心的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长此以往,就会给他们的精神健康带来严重的损伤,这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妇女成为精神疾病易发人群的原因之一。类似种种原由,都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的丈夫长期在外务工,以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使得本该由丈夫承担的农务、家务劳动,全都压在了农村留守妇女一个人身上。长此以往,会使农村留守妇女的身体、心理往往遭受着沉重的压力,在农村,由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卫生观念,生活习惯不良,加之农村卫生医疗条件较差,致使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很多农村留守妇女患有阴道炎、宫颈糜烂等疾病[3]。又因为,患病后,农村留守妇女不能及时的去就医,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了不治之症”。

二、对农村留守妇女安全问题的分析

(一)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环境与城市相比,相对封闭性,单一性。致使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又因为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平时又缺乏相关加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致使很多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防范意识很薄弱。这就为动机不纯的人或违法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机,致使农村留守妇女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常常处于危险之中。

(二)基层警力不足

警力不足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难题,这个难题不仅出现在贫穷的农村,也出现在我国一些富裕的城市与地区。由于基层警力不足,民警经常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甚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当农村留守妇女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由于基层警力不足,许多案件不能及时的得到侦破和处理,会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三)性需要得不到满足

由于农村留守妇女与丈夫长期异地分居,正常的夫妻性生活长期得不到满足,致使农村留守妇女的性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又因为,平日里沉重的劳务与繁琐的家务,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妇女情绪方面的烦躁,迫切需要身边家人的陪伴与心理疏导。因为,丈夫在外忙于工作,夫妻之间打电话聊天的时间比较少,还有许多农村留守妇女为了让自己的丈夫在外地安心工作,经常是报喜不报忧。又因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交圈比较狭窄。致使她们内心的苦楚与压力常常无人诉说;甚至每逢佳节希望家人团聚在一起时,丈夫依然在外务工不能回家。长期以往,难免会造成农村留守妇女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寂寞,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导致她们成为一些怀有不良企图人的行动目标,并对农村留守妇女实施骗财骗色等一些列违法犯罪行为。

三、应对农村留守妇女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经济和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比如加强对农村医疗、养老、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并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并出台相关减免税收的惠民政策。让更多的农民工愿意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长期的两地分居,给农村留守妇女带来的安全问题。而且,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留守妇女会担心丈夫对自己有不忠的行为,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一直缺乏安全感,影响他们之间的夫妻感情。通过鼓励农民工回家创业、就业,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有益于使子女获得更多的关照,减轻农村留守妇女生理、心理上的负担。

(二)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防范意识

农村社区应多组织一些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安全防范意识的学习与宣传工作,从根本上来确保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比如:

  1、举办安全防范讲座

  这需要在地方政府和当地妇联的联合组织与推动下,邀请地方的专家和警务人员定期进入农村,为农村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妇女,举办安全防范讲座,普及法律意识。当他们的人身(面对性骚扰、性侵害)安全、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敢于在第一时间报警,给不法分子以严厉的惩罚。当他们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勇于通过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建立农村阅览室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阅览室的投入,使农村留守妇女们,通过阅读的方式,从书本中获取自身欠缺的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婆媳关系的处理,邻里关系的和睦以及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方面学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并且通过看报,看电视,上网更多的了解一下国家的时事新闻与相关惠农政策。可以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的丰富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推进农村留守妇女随迁政策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推进农村留守妇女随迁的福利政策,解决农民工家庭进城住房难、看病难,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这样农民工家庭可以生活在一起,减少了农村留守妇女沉重的劳务和家务负担以及与丈夫长期分居,导致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精神压力,并且使农民工子女也可以获得父母双方的关爱,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系列由于农民工夫妻长期分居,而给留守妇女造成的安全隐患。

(四)营造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氛围

为了更好的帮助留守妇女缓解家务、劳务方面的精神压力。需要在社区营造一种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氛围,同时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一步坚定留守妇女的理想信念,引导留守妇女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倡导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进一步推进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

  1、完善农村休闲娱乐设施

  在政府的领导下,完善农村社区的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以乡镇为单位,定期举办一些广场舞比赛,演唱比赛、剪窗花比赛等休闲娱乐活动,让她们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朋友圈,使她们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变的有滋有味。

  2、成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

  在农村,丈夫们长年外出打工,家里的重活累活都由留守妇女们一人承担,但当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迫于世俗的压力,她们一般不会向同村的男性寻求帮助。因此,我们需要在农村成立一个由留守妇女组成的互助小组。以“一家有难,众人帮”的互助理念。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家务、劳务上的难题。而且,拓宽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朋友圈,当她们遇到生活中的烦心事时,可以找姐妹们倾诉心声,当然,当她们在生活中遇到开心的事情时,他们也可以相互的分享。

  参考文献:

  [1]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赵慧珠.城市化中对农民不利的几种可能趋势[J].中共中央学校学报,2005(1).

  [3]朱潼歆.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学刊,201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