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始终处于与外国各学科的交锋的前沿。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外延式发展步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内涵式发展转型阶段。但外国文学课程改革仍然保持外延式发展的改革模式,已然不适应当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需求。如何让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破除桎梏已成为外国文学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困境
外国文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发展的线索,熟知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学会运用相关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其审美意义和文化意蕴,从而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志趣。但从当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学生囿于文本阅读困境
外国文学作品不仅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解读异域世界的文化密码,更是打破民族阈限联结世界文化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高校学生逐渐对阅读文学文本边缘化处理,这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1、视觉文化的冲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由此,人们趋向于以大众化、商品化和时尚化为导向解构经典文化,致使高校学生开始由文学文本转向由文学经典改编的各类电影电视,从而造成学生阅读数量逐日递减的局面。同时,视觉文本对外国文学文本的改编、重构或篡改,致使它们失去了传统文学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文化根源的不同
由于中外文学文本在根源和特质上大相径庭,中国高校学生对其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难以接受,在阅读理解上往往会产生距离感与陌生感,从而导致中国高校学生对外国文学文本阅读提不起兴趣,给外国文学的教学增添了又一障碍。
(二)教师僵于传统教学观念
我国高校对外国文学教学主要采用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为两大主线,辅以“概论+作家+作品”的教学模式,导致高校学生的知识面仅局限于文学的外部规律,忽略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度。这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质量,又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发散思维。(三)资源疏于合理分配布局
在本科高校教学中,外国文学课时被不断“精简”,外国文学所获得的资金支持、教研活动及学术会议相对于其他教研室要少,闭塞了教师们获得新鲜信息和学科前沿的大门,这就直接导致了外国文学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二、外国文学课程改革探索
面对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困境,笔者认为需从“主动、互动、能动”的三维向度着手以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主动是前提
着力落实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要有效地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外国文学文本,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首先,高校教书应该引导学生梳理好外国文学史脉络,扎实掌握文学整体发展态势。其次,高校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指导学生以泛读和精读的方式来阅读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外国文学文本的阅读量。泛读主要针对于阅读广度,对涉猎的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有粗略了解。精读主要针对于阅读深度,阅读完后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最后,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此外,高校外国文学教师还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环境。(二)互动是核心
要打破原来“一言堂”的外国文学课程模式,就必须突出外国文学教学的互动维度,使以下四个方面的互动得以实现:1、师生互动
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是提高外国文科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步”。课前,教师应围绕所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研究兴趣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外国文学文本,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课中,教师应该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后,引导与辅助学生以多变的方式展开作品艺术研究。课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并巩固强化课上所讨论的问题,布置相关的创意作业,鼓励学生模仿作品大胆创作,积极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了切身感受,就会形成了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人机互动
“粉笔+黑板+教师”的讲台模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丰富了外国文学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不仅直观鲜明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兴趣与效率。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应积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疏通信息渠道,开阔信息视野,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独立研究外国文学课题的能力。
3、作品互动
外国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学尸体”,实现作品和作品间横向联系更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外国文学教学应当通过对两国或多国的文学思想和人物进行相互渗透,在比较当中找出文学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吸收中外文化遗产的精髓。同时还要着力于用联系、整体的观点归类相似的文学形态,打破学科阈限,借助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文学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作品互动的横向研究的时候,既要发散思维,又要坚持以文学为主体,还需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把握外国文学发展航向。
(三)能动是保障
课程设置、评价方式和教学投入是提升外国文学教学质量的三大关卡。首先,高校应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保证外国文学课程时间的同时争取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次,积极调整考试内容,减少纯粹考查理论记忆的考查,做到“输入”与“输出”并重,在关注文本阅读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也要革新评价体系,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灵活地进行课程考核,增加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考核标准,不再让外国文学课程在“冷冰冰的分”和“活生生的人”之间步履维艰。最后,加大外国文学学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建设相关学习的硬件设施,关注外国文学科研项目及学科前沿,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和各项会议。笔者认为,深化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积极引进多元化的辨证思维,积极打开教学改革的“主动、互动、能动”的三维向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阅读、思考和探索中有效地学习外国文学,为今后外国文学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①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3.
②尹鸿.世纪转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时代[J].电影时代,1997(1):16.
参考文献:[1]蔡先保.拓宽思维空间,实行横向联系——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67.
[2]胡书义.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刻不容缓[J].世界文学评论,2009(2):27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