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
《三字经》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形式简单整齐、内容意味深长,便于文化传播。《三字经》的英译工作从晚清时期便已开始,突出译作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裨治文、欧德理和翟理斯所作的四种译文。译本的主要功能是传教,所以译文主要以传递语义为主,未能展现原文独特的艺术形式。到现代《三字经》的英译版本更加丰富多彩,译界研究最多的是王宝童先生的译作,认为他的译文相比其它众多译文“较符合三美标准”。2014年光明日报出版了赵彦春教授的新作《英韵》,获得了学界好评。翻译家、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赞其“形神兼顾”。韩明伟称赞道“内容的准确得体自不必说,译本在保留原作形式特征方面的努力最值得称道。”笔者选择从三美赏析《英韵》,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研究其经典之处,并把经典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许渊冲的译诗三美论
许渊冲的译诗三美论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译文要尽力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完美结合,只有牺牲意音行最少的译文,才是最能传达原诗韵味的优秀译文。三美说第一次出现在鲁迅的《文字至文章》中“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鲁迅先生讲解习字写文章的方法。许渊冲先生在1978年把三美运用于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发展成了译诗三美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在三美论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是次要的,形美则是更次要的。换言之,“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三字经》三大特点
形式上:《三字经》可以概括为十二字:句式短小,文字浅显,有韵有美。全文三字一行,四行一段。这种三言的形式,与四言、五言、七言相比,更加短小活泼,且文字多用白话,修辞多对偶、反复,便于儿童诵读、记忆。全文“通篇押韵,声调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内容上:《三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各种版本层出不穷,目前广为流传的是清朝王相和贺兴思作注的版本,全文共1140字,分128行,可归纳为五个部分:人为什么学习;人要学习的基本常识;人要学习的基本书籍;我国历史上的成功学者及其勤学典故;人要学习的历史常识。《三字经》的内容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其中在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仅用三百字便概括了这一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另外其文学性极强,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典故众多。例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和赞誉。
功能上:《三字经》因为其形式和内容上的优点,其启蒙功能不可忽视。除了教育方面的启蒙作用外,《三字经》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诗中涉及到的孟子的性本善论、孔子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六艺,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五经,都对文学的交流起到很重要的地位。
三、从三美分析《英韵三字经》
《三字经》在形式、内容和功能的三大特点决定了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保留原文形式,再现原文文化,使其能在英美国家发扬光大。《英韵》主要是遵循译诗三美论,不仅完美展现原诗的意美、和音美,在形美方面更是遵循三字一行的规则,把原诗的韵味保留无遗。(一)意美之体现
仔细品味译文,笔者发现为了忠实地再现原诗的韵味,译者巧妙而又创造性地利用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优势充分展现原诗的美感,如采用结构调整、信息转换的方法达到意义层面的美学价值,其中典故的意象美学价值通过意译,人物意象和物质意象则通过直译显现,对于伦理及民俗文化则通过归化与异化再现。【例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例1是诗歌的首段,以人性开篇,统领全经,讲人为什么要学习。这是孟子的性善论,而后两句也是孔子的原话。所以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实则包含着丰富的儒家哲学。译文要做到“意美”就必须把这种普世的哲学价值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来看译文:
Man on earth,Good at birth.The same nature,Varies on nurture.
原诗中有两个“性”是性情,本性的意思。译诗中却只展现一处。第一处用了淡化的方法来处理,Good at birth不仅能体现出“性本善”,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领略原诗韵味。除此之外,原文的“本”在译文中虽未出现,但在字里行间已经感受到了。另外birth的选择也有双关的意蕴,既指人的出生,也指代物种的起源。第二处“性”翻译为nature与man在人称上对应。
(二)音美之体现
音美的最好体现在于韵律,赵英译本的最大特色就是:AABB偶韵式,押韵到底。【例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Then Mencius’ mother,Chose her neighbor.
Mencius carelessly learned;Shuttles she overturned.
原诗中mu,chu,xue,和zhu,构成了AABA的传统诗歌韵式,“但这种韵式在英文诗歌中,除《鲁拜集》,很少使用。”赵选择偶韵式:mother与neighbor押尾韵,learned与overturned押尾韵,而最后一句译者为押韵不惜倒装,可谓“不择手段”。
偶韵式在《英韵》中不乏例子,但一名博主对译文的1~10段的韵脚问题,批判赵教授为了押韵甚至“削足适履而导致的词不达意、因韵害义”。赵教授对此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如我用韵有问题,那莎士比亚的问题更严重。我用的韵莎翁都用过,我没用的他也用过。”关于押韵问题,中英分类纷繁,难以分辩孰是孰非,《三字经》中出现的中式韵体就有众多:前言韵、姑苏韵、江阳韵、七一韵等。但是《英韵》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完全不影响传播。
(三)形美之体现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迄今仍广为流传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整洁的结构形式:三字格。而《英韵》最大特色也在于其三字一行、四行一段的特点,竟与原诗形式高度一致。更可贵的是《英韵》是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才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的。【例3】以例2分析:
译文再现原诗形式,选择主语对主语(孟母Mencius’ mother/子Mencius/she),谓语对谓语(择Chose/不学carelessly learned/断overturned),宾语对宾语(邻处her neighbor/机杼Shuttles)。
【例4】玉不琢,不成器。
A crude jade,Isn’t finely made;
译文为达到三字格的效果,把原文的主谓结构(玉不琢)转换成名词(A crude jade未加工的玉)。译文中还有很多是通过信息的转换等方式达到意美、音美、形美的,笔者在此就不多加以分析,希望感兴趣者可以自我研究,加深学习。
四、结语
《音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三字格偶韵式的英译本,也做到了意音形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希望此论文能为《英韵》的传播做出贡献,也促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再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参考文献:[1]王玉.“美”视角下《三字经》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2]http://www.acriticism.org/article.asp?Newsid=16617&type=1010
[3]韩明伟.读赵译《三字经》的启示[J].青年文学家,2016(8).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38.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5).
[6]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报,1983(8).
[7]卢永芳.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8]赵彦春.英韵三字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9]李晶.翻译·国学·中国话语体系—《三字经》英译者赵彦春教授访谈录[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41~45.
[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085bf0102vfc3.html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