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枯竭症”,主要是指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有研究发现,教师群体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和高发人群。[1]临床教师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生力军,由于工作特殊性和角色双重性,其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影响临床教师的内在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不利作用。
一、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当前,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是医疗服务的根本目的,在此社会背景下,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生力军,临床教师所承受的高社会期望值是显而易见的。此外,由于临床教师工作性质、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的特殊性,他们在面临着来自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不同期望时,工作压力与日俱增,严重和持续的职业倦怠不可避免。(二)学校因素
当前,缺乏组织的支持仍是临床教师产生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临床教师会面临学校的绩效考核、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职称评聘等诸多挑战,这都会导致临床教师情绪压抑、精神疲倦、心力交瘁等种种失衡的思想动态。在此情形下,有的临床教师能够直面职业倦怠,从主观层面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并进行自我修复,但也有的临床教师在自我怀疑和自我贬损的前提下自暴自弃,有的临床教师甚至会经常抱怨学校缺乏同情心、官僚、无效能。(三)个体因素
在我国,临床教师既是医务工作者,又是高校教师,但这双重角色使得临床教师面临着角色认知和心理归属上的冲突。这种角色定位上的冲突必将导致临床教师宏观的角色期望与具体的职业角色期望的冲突、角色评价标准的冲突、角色行为与思维的冲突。[2]因此,临床教师如果不能在面对角色期待时进行合理调节,必然会产生较大工作压力,从而容易导致职业倦怠。二、临床教师职业倦怠缓解策略
(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与外界的互动交流
一是构建有利于临床教师交流的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把最新的医学教学理念引入临床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高临床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提高在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二是临床教师要积极主动的接受外部信息,消除对临床医学教育价值的怀疑,优化知识结构,缓解职业倦怠。(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工作热情
缓解临床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充分认识到临床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征,尊重、理解并信任临床教师,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一要推进临床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临床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临床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临床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引导临床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要针对临床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原因,采取措施着力解决临床教师实际问题,同时要引导临床教师成为自我关怀的主体,如主动倾诉、求助及参加各种活动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三)化解角色冲突,促进教师间的竞争与合作
一是化解角色冲突,明析角色价值。首先,要根据临床教师工作特点,制定合理的薪酬绩效评价体系。临床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单纯的医务工作者、高校教师,可以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相关指标评价、衡量工作业绩。对临床教师的薪酬绩效评价体系制定,除了考虑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外,还应把病例讨论、对学生的指导等工作纳入其中,保证对临床教师劳动的合理评价。其次,要主动关心临床教师提高职业胜任力。针对临床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学校可以通过教研室开展以老带新、互学互查等活动加强对临床教师的培训,提高临床教师职业胜任力。二是促进教师间的竞争与合作,发挥缓解职业倦怠的合力。临床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活动,营造教师间良性的竞争环境。总之,缓解临床教师职业倦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提升管理水平,为临床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还需要临床教师个体自我解压,采取措施减轻工作压力和负担,缓解倦怠的心理状态,努力提升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冯永刚,吕霞.教师职业倦怠的自组织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7(2):25~29.
[2]尹放,孙可心,黄莉.临床医学教师双重角色定位的冲突与化解[J].医学与哲学(A),2017(2):81~8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