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国家提出创新战略之后,高校就开始着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不断推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但是得到的成效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大。如何在协同创新理念下,迎合社会需要,培养一批科研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是高校培养人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相对落后
(一)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滞后,影响高校创新教育改革
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往往在短期效果明显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而真正的教育改革则需要较长的时间。高校缺乏持续的教育体制改革,因此,不能够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才刚刚起步。高校改革往往比较激进,形式主义比较常见。其中,课程体系不系统,理论与实践联系薄弱的问题比较棘手。一些学校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项目或者计划去完成,机械的将人才的培养用一些指标和数据限制来描述,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教学改革。真正的教学理念的改革,需要转变管理方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用于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二、协同创新模式的影响机理
协同创新的概念是Ansoff在1965年首次提出的,主要针对企业提出的合作共赢的方式,不同企业可以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共生护长,协同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益价值。而协同创新则是主体应对环境变化、提升自身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也同样适用于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种,一是战略联盟合作模式,高校的教师科研团队、不同学科的学生团队、以及导师带领的不同技术专长的研究团队可以形成不同联盟,进行交叉学科的创新实验与培养。二是研发外包模式,教师队伍可以带学生做产学研结合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邀请老师参与学生校外的创新项目。三是要素转移模式,不同团队的教师或者学生,可以将自己团队的优势资源向其他团队输出或者转移,并形成新的项目合作小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三、基于协同创新思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课程体系,理顺学生知识结构
尝试改革课程体系,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已经有大学基础的学生增设研讨课,布置时兴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培养制度可以继续完善并强化,可以引进企业导师制度,通过定期组织问题研讨,与企业联系,缩短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让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落地
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协同创新活动的实施。一是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度和管理创新双管齐下,应将校内的教师资源、服务资源、技术资源以及产学研合作资源统统向校内师生开放,并且积极促成创新合作,为学成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还需要不同学科、专业和院系的共同努力,并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科技竞赛、创新实验、沙盘模拟等联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二是依托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平台,助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应在三方之间搭建一个技术转移的孵化器,密切三者之间的联系,将学生放到实践平台上去历练,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也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学术素养好,有意愿继续进行深造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保研加分或提供有利于考研面试的证明材料给予激励;对需要在经济方面提供帮助的一些学生,应给予一定经济补助。三是为开阔国际视野向提供学生海外留学机会。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邀请国际著名的教授参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参加国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进一步为研究生学习发展提供各种机会,营造学术氛围,扩大学术影响。(三)培养创新人才,带着创新成果创业
兴趣和需求是创新人才成长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高等学校可考虑树立人才培养供应链视角,积极向前延伸,培养科技创业型人才。学校拥有的优质资源积极向中学开放,让中学生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提前进入高校,进入实验室,感受高等学府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与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四、结语
总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是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时代同行,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不断更新。参考文献:
[1]解学梅,刘丝雨.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效应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J].管理科学,2015(02):27~39.
[2]季琼.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11~312.
[3]邹年圣,魏蛟龙.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和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5):417~421,429.
[4]罗鲲,张兴旺,吕竹筠.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博弈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2(03):88~9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