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学校教育能否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各个方面。为保证高校工作的顺利进行,普通高校根据《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都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管理人员要不断变换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时刻保持一种“重构”的眼光,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一、何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构”
“重构”即为重新构成。曾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赵勤国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绘画形式语言》中提到用“重构”的观点进行绘画,即根据自己的画面需要,把眼前看到的物象打破重组,反映到画面上既有原来物象的影子,却又是一个全新的物象,表达出原来物象所不具有的意义,这就是绘画中的重构手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具备“重构”的眼光,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敏锐地发现学生管理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提出,及时修正,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二、“重构”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编著而成,在一定时间段内是相对固定的,而受他管理的学生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成长过程却是不固定的,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规章制度与实际情况相驳的现象,对于规章制度中的部分内容“重构”就彰显出了必要性。(一)有助于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高中到大学,学习环境的转变高中时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知识,也可称作是基础知识,进入大学后,除了学习必须的文化课之外,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还要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上课的环境也不再仅限于教室,可能在实验室,也可能在实训室,甚至可能在户外,这对于高中时代只在教室埋头苦学的学生是一种挑战。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些变化,在开学初的入学教育上就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尽早意识到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2、家庭到学校,生活环境的转变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校园,很多学生一时间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就需要学生管理人员的正确引导。在学生入学之初,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贫困生、单亲家庭等等,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一些机械的数字信息。只有掌握了这些带温度的信息,才能切实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服务。
3、未成年到成年,心理需求的转变
作为学生管理人员,每天面对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学生,而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处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边缘地带,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心理需求的养成受环境影响特别大,每个学生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是学习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这也彰显出大学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管理人员不能一直用传统方法管理学生,要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断转变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重构”学生管理方法,转变之前经验式、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
(二)有助于教师及时调节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数量少,必须采用大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较丰富,学生数量有所下降,学校有条件开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采用“重构”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来重新构成教学模式,回归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把授课内容分解“重构”成与学生兴趣点相关联的形式,“重构”后学习内容不是更改了原有的教材,而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上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比如学生近期爱玩的游戏、关注的热门事件、喜欢的明星、追的电视剧等等,都可以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重构”育人方法,既要开展传统的课堂育人模式,又要开展多维的网络育人模式。(三)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管理中的矛盾,化解矛盾
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学生管理制度却是死的,是不会因学生的不同发生任何改变的,那就容易导致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与部分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用“重构”的方法来进行学生管理,“重构”不是说完全否定之前的管理制度,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调整和优化,使管理制度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及时化解矛盾。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一切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都应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宗旨,这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三、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重构”思想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出发点,把学生的行为放进制度的条条框框里,这往往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重构”是对学生管理制度的优化和调整,能够及时发现矛盾,化解矛盾,更加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实际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一)不断优化管理队伍,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各个专业毕业的都有,只有少部分人有过专门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学习经历,而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内的每一位成员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将工作圆满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进程。学生工作的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和分工,规范各项工作的程序。作为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则要理顺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关系,学生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找什么部门,先办什么后办什么,这些程序都要了然于心,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二)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转换学生考核机制,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学生考核机制就是考试,针对一学期所学内容,落实到试卷上,以学生在考卷上展现出的答案为评分依据,以此来判断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机制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科目能够反映出学生当时的记忆情况,但对于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科目,却很难通过一次考试就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多的是体现在平时的课堂表现中,所以在这时候,我们部分课程的考核机制就要“重构”,可以把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七十的比例相加,也可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对半相加,甚至也有课程可以取消考试,只看平时成绩。(三)吃透法律文件,及时调整学校管理规定中不合理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2017年9月1日正式施行,是对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补充和修订,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原有规定的一些内容和条款已经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相关制度亟需修改、补充和完善。“重构”原规定中不适应学生发展的内容,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作为普通高校自己制定的校规校纪,除了严格遵循新修订的学生管理规定外,还应注重结合学校实际适时调整管理过程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重构”,以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从传统眼光来看,学校一直以来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师生关系应该像家人一样和谐,但现在的实际工作中却也会出现学生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情况,那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重构”以前的老观念,根据新规精神,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经常性开展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平时工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做“有痕工作”。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学生管理者交流自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如何在工作中贯彻法律意识,如何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讨论研究,互相学习和借鉴,优化管理结构,让师生之情浓在课堂上,而不是淡在公堂上!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随着学生的变化而调整,尤其是面对高科技多媒体信息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地掌握工作的主动性,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创新为学生服务的方法和手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