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化翻译理论与异化翻译理论之阐释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归化就是减弱原文的异域情调,以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进行转换。而异化则是再现原文的风格特色,保留其文章以及语言文化上的特征。简言之,归化翻译理论即削弱原文的文化特征,以读者适应的文化为中心进行语言转换。因此,译者要以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意思。译文要优美流畅,与译语环境相一致,能得到目的语读者的认可。然而,由于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受到多重现实问题的制约,译者难以完全重现原文。因此,需要通过意译、加译、减译等方法完成翻译任务。异化是再现原文的风格特色,翻译应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尽量传达原作特有的语言形式、行文特点和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译者应该尽量准确、完整地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和行文特色。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之争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主张归化翻译理论。奈达认为,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应该在词汇、句子、段落、语法等各个方面,通过意译、加译、减译等各种方式,以目的语读者最能接受的语言方式将原文的内容主旨翻译出来,而不是单单拘泥于原文的格式。而且,翻译时要将译文的文化特色及语言表达形式都统一到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之中。相反,韦努蒂则主张异化翻译理论。韦努蒂认为,传统的翻译观点一直主张归化的翻译理论,以求减弱和消除原文的行文特色,消除不同语种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恰恰相反,翻译实践活动中正是需要通过直译等方式,才能再现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及习俗的不同。与此相对,国内的一些支持归化翻译理论的学者们认为,归化与归化翻译理论有语言形式、文化内容两个方面。从翻译实践方法来看,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主要关乎语言形式方面。如果把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目的综合起来的话,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理论。另外,若翻译实践中一直强调异化翻译理论的话,会使译文缺乏感染力,不但难以变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而且行文晦涩难懂,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真正效果。因此,翻译实践中依然主要选取归化翻译理论。相反,孙致礼则支持异化翻译理论。他认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文学翻译将从归化趋向异化翻译理论。他指出,必须采用异化的翻译理论才能准确而恰当地向读者传达原文的主旨和精神风貌。而归化翻译理论只是解决翻译实践难点的备选策略,并不是最重要的,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要首选异化翻译理论。由此可见,翻译界关于翻译实践中应采用归化翻译理论还是异化翻译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可以看出在翻译史上,支持与反对归化翻译理论和异化翻译理论的过程是此消彼长,交替主导着的,且具有历史阶段性。整个翻译史并不是不是同一水平上的无限循环,而是一部异化与归化翻译理论交相辉映、共促繁荣的历史。
三、归化翻译理论与异化翻译理论两者相结合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们认为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并无主次之分,主张将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相结合地进行研究。目前,郭建中是此观点的代表人物。郭建中指出,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不但有对立的方面,而且还应该有统一的方面。因此,必须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之争的问题。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也有主次矛盾之分。因此,就像翻译界不必为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道理一样,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争出个高低上下。对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之争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得出结论,而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因此,归化异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们不必为选择哪种翻译策略而争执不休,而是要根据实际翻译情况合理地择取翻译策略。四、结语
总之,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是不可或缺的,不能全盘否定或者全面肯定。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运用归化翻译理论就会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同时,采用异化翻译理论,便可向读者传达原文的精神风貌。因此,笔者主张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理论,从归化理论指导下的词语翻译、归化理论指导下的句子翻译、异化理论指导下的词语翻译、异化理论指导下的句子翻译等几个方面,对翻译文本进行翻译实践研究,以期达到更理想的翻译效果。[1]孙致礼.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2]刘伟静.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看日语中含文化色彩词语的翻译[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3]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39~41.
[4]陈刚.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43~47.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13~2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