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英“嚼”的词义系统对比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牛津英汉高阶双解词典》、《21世纪大英汉词典》以及网络在线词典,“嚼”和“chew”的各个义项存在着相似之处,但具体语义的小类上有着不同的语义延伸方向:Chew上下牙齿磨碎食物work or grind (food) between the teeth剥蚀、侵蚀damage, destroy咬吃用胡说talk about something often in a grumbling or argumentative way玩味、品会reflect upon something already said or done;ponder something唠叨talk about something often in a grumbling or argumentative waydiscuss something repeatedlyscold嚼
二、汉英“嚼”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由于人的认知机制和体验基本相似,因此英汉“嚼”概念隐喻投射存在着共性。但由于两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汉英隐喻认知产生差异。通过对“嚼”形成的词群进行进一步考察,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两个民族认知方式的差别。(一)英汉“嚼”的隐喻认知共性对比分析
1、吃喝食物的隐喻汉语:①嚼作:喻指吃喝;②嚼食:喻指吃东西,吃喝;③嚼啜:喻指吃喝。
英语:①chew food 细嚼食物;②chew gum 嚼口香糖
由单纯的“上下齿磨碎(食物)”这个动作行为引申为“吃喝食物”这个涵盖食物从送入嘴中、牙齿咀嚼到吞咽整个过程,由部分代替整体,这是最易被人们接触并感受到的经验,因此由相关性产生了以上的隐喻认知。
2、思考、推敲的隐喻
汉语:①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喻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②耐人咀嚼;③耐人寻味;细嚼慢咽:慢慢吃东西,喻指慢慢思考体味;④贪多嚼不烂: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理解不了。
英语:①I will no longer chew the cud of misfortune that Fate ekes out to us. 我将不再反复地思考命运给我们的不幸。;②He chew over the problem for several day before make his decision.他对这个问题考虑了好多天才作出决定。
人们细细咀嚼食物,需要用心、用头脑仔细分辨食物的口感。这类似于思考辨析食物好坏时头脑的活动情况。因此,“嚼”从饮食领域投射到思维领域上来,形成了“思索、推敲”的含义。
3、胡说的隐喻
汉语:①枉口嚼舌:比喻肆意胡说。多指造谣生事;②白嚼蛆:讲废话,空口说白话;③胡嚼:胡说;④嚼念:絮聒,唠叨。
英语:①I saw them sitting round the fi re, chewing the rag.我看见他们坐在火炉旁聊天呢。;②We used to meet at weekend and chew the fat over coffee and sun fl ower seeds.我们经常在周末一起聊天,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吃瓜子。;③As soon as the two ladies met on the street, they began to chew the rag.两位女士在街上一见面,就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谈话。
在人们咀嚼食物的时候,嘴唇是反复高频率开合的状态,类似人们不假思索随便闲谈时嘴唇的样子。在英语中,“chew”表示“闲聊、寒暄”这种中性的意义,但随着时代发展,隐喻扩大为描述没玩没了、永无休止的唠叨、抱怨。在汉语中也有表示“唠叨”的含义,由于胡说有主观臆断、偏离真相的意思,所以在汉语中“嚼”投射到人的言论领域上有“搬弄是非、说三道四”之意。
4、极度愤慨的隐喻
汉语:①戟指嚼舌:伸出食指,咬破舌头,形容愤怒之极;②嚼齿:咬牙碎齿,形容愤慨之状;③裂眦嚼齿:瞪眼欲裂,牙齿紧咬,比喻愤怒到了极点;④嚼穿龈血:咬牙切齿,十分愤怒。
英语:①He stomped in, mad enough to chew nails and spit rivets.他走进来,生气至极。②I am mad enough to chew nails! Who took my checkbook? 气死我了!谁拿走了我的支票簿?
这类词中,“嚼”被映射到了人的情感领域。人在生气时,总会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用咬紧牙关的细节和人的愤怒感情状态紧密相连,通过相关联想,“嚼”产生了“愤怒”的含义。在此意义上,汉英相同,但英语中此类隐喻只有少量的运用。
5、消耗、损害的隐喻
汉语:蠹国嚼民:喻指危害国家、剥削人民;嚼本:坐吃本钱;嚼民:剥削人民。
英语:①Chew up profits 损失利益。②Stay away from the mower blade or it will chew you up.离割草机远一点,它会伤到你。③The faulty lawn mower chewed the grass up.那台有毛病的割草机把草坪弄坏了。
人在咀嚼食物的时候,食物有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使用、消耗某事物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这样通过相似联想,“嚼”出现了“消耗、剥削”之意。虽然英汉都用“嚼”来表示损害,但仍存在细微差别。英语的“chew”搭配相对较广。可以和财产、物体一起使用,而汉语中常与财务有关。另外,英语中侧重对某物的破坏,汉语中则侧重于某物的减少、消失。
(二)英汉“嚼”的隐喻认知个性对比分析
由于人们的认知方式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人们面对同一饮食动词“嚼”时形成的隐喻扩展也会产生一些差异。“嚼”在汉语中特有的隐喻投射:
(1)回味、玩味的隐喻:①齮嚼:吟咏玩味;②吟嚼:吟哦玩味;③咬嚼:比喻精心琢磨,反复玩味;④嚼羽:调弄音律;⑤嚼味:咀嚼品味。
人们在品尝过珍馐后常常有余味存留,这与人们在欣赏美好的音乐后的余音绕梁之感、品会画作、诗歌后推敲其间深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咀嚼”各类艺术,更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其鲜明、生动。“嚼”映射到抽象的思维领域,就产生了“回味”之意,形象地将词语的含义从肉体感受转移到精神层面。
(2)生活费用的投射:①嚼谷:生活费,口粮;②嚼用:〈方〉生活费用;③嚼吃:泛指生活开支;④缠嚼:生活开支。
在这类词中,“嚼”的隐喻源于人们每天所需的食物是人“吃、穿、住、行”日常开销中主要的一部分。由于这种相关性,“嚼”通过转喻产生了“生活开销”的含义。
(3)尝试的隐喻:馋嚼:喻指尝试。
“嚼”的功能在于品尝食物的口感,第一次品尝某种食物,就像第一次尝试某事一样。因此通过这种相似性“嚼”产生了“尝试”之意。不过这种用法在汉语中并不多见。
“嚼”在英语语中特有的隐喻投射:
(1)反复讨论的隐喻:①The trustees spent the best part of an hour chewing the matter over. 理事们花了大半个钟头反复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②We can chew this matter over at the meeting.开会时我们可以讨论这件事。“嚼”投射到思维领域意为仔细思考某事,当人们将心头思虑呈于口舌之间,便形成了“讨论、商讨”之意。
(2)严厉责备的隐喻:①The policeman chewed out the driver for reckless driving.那位司机因为开车莽撞,被警察狠狠批评了一顿。;②The chief really chewed us up yesterday because of what we did.主任因我们所做的事而狠狠申斥了我们。;③If I don't go home soon, my parents will chew me out for missing my curfew. 如果不快点回家,我爸妈就会因为我超过回家时间而骂我。(chew up/out 责备、申斥)“嚼”投射到言谈域中有“无休止的抱怨、争辩”之意,当这种“抱怨”更加严厉,情绪更加激动愤慨,不愉快的程度加深,就演变出了“责骂、训斥”之意。但这种用法显得粗鲁随意,一般出现于口语当中。
三、汉英隐喻认知方式的异同
(一)相同之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嚼”和英语“chew”的隐喻线索和感情色彩基本相似。主要都是从“嚼”概念的三个特征进行语义引申:“嚼”的动作:上下咬合及左右摩擦;“嚼”的功能及目的:细细品味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嚼”的结果:食物从多到少、从有到无、从完整到残缺。从具象的“动作域”到抽象的“思维域”,汉英两种语言都用“嚼”来表示思考、推敲;到“言语域”,两种语言都用“嚼”来表示不愉悦的言谈举止;到“情感域”,都用“嚼”来表示愤怒的情状。人们这种相通相融的现象因人类生理、心理的本能使远隔两方的民族在思维联想上十分默契。(二)不同之处
人们的认知方式会受到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当人们面对同一饮食动作“嚼”时也会产生差异。西方人的饮食重科学,认为菜肴是充饥的;而中国人饮食注重“形、色、味”,不仅把饮食发展为文人雅客称道的艺术,而且提倡食客在餐饮中细嚼慢咽、“品”食物,讲究食物的余味。因此在汉语中产生了“玩味、回味”的隐喻。而西方人仅把咀嚼食物和充饥联系起来,所以在“嚼”的隐喻里没有出现上述语义,反而出现了“责备”等充满消极色彩的隐喻。汉语中“嚼”的隐喻拓展更加开放。在英语中,“chew”常常构成习语来表意,如“chew out,chew up”等,结构、意义相对稳定。而在汉语中“嚼”的概念主要以合成词的形式存在,如“嚼作、嚼念、嚼用”等,隐喻的发展空间较大。
四、结语
本文运用认词汇学、知语言学的理论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饮食动词“嚼”做了较细致的对比研究,得出英汉“嚼”概念隐喻投射存在着共性。由于人类认知结构来自于人体的经验,人类作为生物体,生理结构相同。食物从口进入人体,经过咀嚼,最后在体内消化,这一过程有很大的共性。因此,共同的体验使得普遍性的隐喻存在可能。又由于隐喻概念体系植根于社会文化的沃土中,各民族文化、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汉英隐喻也存在着差异。汉英字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还需要通过详尽的语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1]符淮青.词的释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何善芳.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黄艺平.英汉隐喻的对比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吕艳梅.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J].河南大学学报,1999(4).
[6]陶红印.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征[J].语言研究,2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