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拍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
世界上第一张航拍照片是法国摄影师纳达尔在1958年乘坐氢气球拍下的天空摄影图。从此之后航拍技术应运而生,由于技术的限制航拍技术发展缓慢,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其迅速发展。但是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航拍技术的系统研究并没有完整的开展,现今对航拍摄影纪录相对完整的研究著作在国内也只有赵炳翔老师的《影视航拍语言》。在纪录片中的航拍技术分为有人航拍与无人航拍。在齐柏林导演的作品《看见台湾》中,全程使用直升机航拍。导演为追求作品的高品质,耗资1000万从美国购买航拍器材Cineflex,将其装在机鼻位置,保持在左右范围可360度旋转,前后范围可在180度旋转。这种航拍技术对摄影师的体能与摄影技术要求极高,他要求摄影师克服恐高,高原反应以及晕机等人体在长时间高空作业中会产生的身体不适,还需具备较好的体能素质,这需要摄影师在日常生活中除具备国营的技术水平外,还要加强体能训练,高强度航拍对体能的消耗是很大的。在技术要求方面,长镜头在航拍中被大量应用,焦距的控制是个难题,加之人和镜头的晃动也是航拍摄像师要克服的问题。齐柏林曾从事空中静拍摄影工作20年,有丰富的静态航拍的经验,在技术与体能方面都具备较高的素质。
无人机航拍在近几年国内电视节目中应用较为广泛。最为典型的的当属《爸爸去哪儿》,在镜头中观众时常可见飞行器在上空穿梭。这种技术属于原始航拍,往往给观众营造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在这种非常规的视角当中,观众得到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在国内无人机航拍市场中,航拍团队众多,技术参差。事实上一个优秀的航拍团队,应对手,云台手,助理和两套完整的航拍器和摄影机构成。并且需要团队成员配合默契。飞手的作用是具备成熟的操控技术,日常需要对飞行器进行良好的维修与维护,还要
具备长期的飞行经验。除此之外,还需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以便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突发情况。云台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摄影技术方面,对于摄影技术和构图设计都应熟练掌握,优秀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特征可以保证作品的水准和艺术性。除此之外还应保证和导演进行有效沟通,能够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和完整构思。助理的作用是向飞行手时事报告天气状况和高空信息。而备用飞行器则是在飞行器出现故障之时,保证拍摄的完整进度,不影响整个工作进程。
航拍技术在技术层面上突破了人类的极限,开阔了人类的视角,丰富影视作品的拍摄方法,在科技发展中打开了上帝之眼。
二、受众心理对航拍画面的审美接受
近些年来使用航拍技术做支持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优秀的作品不计其数。航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满足了人类共有的腾云驾雾仙游的幻想,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更多的观众更加喜欢以这种特殊的视角来观望这个世界,恢弘的大场景构图渲染出宏大的气势与氛围。由于技术的普及,在记录性电视节目中也常常用到航拍技术。湖南卫视在电视节目制作与拍摄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在纪录性比重较大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使用航拍技术,虽然这种原始拍摄的方式,大部分被用于拍摄渲染气氛的空镜头并没有起到突出的叙事与表现作用,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对航拍的镜头的新鲜感不言而喻,在某种程度上使节目更加“高大上”。但是航拍技术由于远距离拍摄在审美效果也有先天的缺陷。在高空拍摄中大量使用长镜头,在时间方面相对较长。长时间的大景别的构图影像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
为了受众心理的接受程度,《鸟瞰地球》,《鸟瞰中国》等纪录片使用双重纪录视角,以人和大自然双重纪录视角来避免给观众产生的审美疲劳。在《家园》中,导演不断调整拍摄距离,不断对景别进行调整,对运动镜头进行多样化的处理,避免节奏拖沓,叙事单一的缺点。
航拍技术的应用,不仅是科技发展的进步,也是观众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的体现。对于航拍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多种拍摄手法与多种记录风格的尝试,也是纪录片多种审美风格体现的需要。多种纪录方式的表达不仅在不同角度体现出创作者的意图,也大大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航拍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从微观走向宏观,在宏观的角度中在情感与审美的表现中进一步发展。技术发展虽然重要,观众的心理接受程度也应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观众对于影片的认可程度,也是作品成败的重要指标。如若一味追求新奇的感官与猎奇心理,创作者则容易陷入创作误区。适度原则在纪录片创作中也应坚定不移的坚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