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础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的差异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390
张丽艳

  基础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的差异

  张丽艳

  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理念的分析,帮助教育者在教学与管理中顺利实现由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过渡,实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理念 差异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观念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考试制度是这一观念的忠实体现,学生要想升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必须经过规定科目考试的选拔和淘汰,这种应试教育,不但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埋没了一些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必须把传统的应式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是:素质教育喊的惊天动地,而应式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在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教育改革形式里,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依然以高考率、重点率来论教育的成败。因此,一些升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们,再让他们回忆起高中生活的时候常常感到枯燥无味,而在描述当前的学习生活时又表现为轻松茫然、无所适从。笔者在此从教育目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在中学、职业院校的学习模式做分析对比,旨在助于学生顺利地实现中学与职业院校学习生活的衔接,尽快的实现转轨与过渡,以适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与职业院校教育目标的差异

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应试教育,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把考大学作为头等大事,学习目标直接体现为--考大学,而不是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的远期效果如何?我们以日本为例,上世界60-70年代时日本高等教育精英选拔为当时的日本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了日本的腾飞。美国有一个考察团研究报告指出,是日本的教育支撑了日本的经济。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徘徊不进,究其原因,那个时代教育出了一大批勤奋守纪、任劳任怨的劳动者,但是他们缺乏创新精神,致使日本经济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难以避免的停滞不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富有实践能力的主人,教育应相应的变化,否则难以担当历史重任。所以我国的教育要吸取其经验教训,要与时俱进发展现代教育。而高等职业院校更要培养富有开拓精神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实践型、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才是高职教育教育目的之所在。

二、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方法的差异

基础教育的三部曲是教师讲——学生练——考试会,这是一条贯穿中学学习生活的主线,充其量是“题山文海”,就能力的培养而言也是纸上谈兵。而职业教育理念则首先,要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原法国教育部长保罗·格朗特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由知识经济而掀起的“学习的革命”所包含的理念就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这种“学会学习”的理念,在职业教育中体现为能够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专制的课堂和压抑的氛围里,学生不可能有思维的生存空间,也不可能有发展自己多方面才能的机会,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热爱和热情。职业院校的教师没有升学功利,大多可以做到民主化教学,这也是高校教风的体现。其次,职业院校课堂中教学手段多样化,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因此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不局限于课堂,有更多的实验、实习基地可供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来自于“填鸭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知识。再次,职业院校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当所学的对他有切实的个人意义时,学习者才会去感受、去做、去行动,他的智性活动和情感活动交织在一起,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职业院校专业所设置的教学内容直接涉及到学生未来的从业,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甚至是角色互换的真实情境式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

三、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素质上的差异

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素质上也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但由于升学率的限制,没有时间去设置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课堂与课外活动。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职业院校会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外社会实践等来增加学生的学习与感悟、锻炼与表现的机会,这些能力与素质是单纯在书本上、考试中无法获得的。

  美国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教育不是饼干模子,意思是教育学生不能像做饼干那样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培养学生要承认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在的优势,当前我院在采用的分层次教学和特色教学等模式——正式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更利于培养技术性、复合型、实用型的劳动者。

  [1][美]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努力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根本性转换——教育研究记者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2(1).

  [3]刘万水.注重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对接[J].教师博览,2002(1).

  黑龙江职业学院)

  张丽艳(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职业学院第二校区,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