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7019
陈广锐 涂 意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研究

  陈广锐 涂 意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体现科学性、人本性和时代性。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必须优化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和拓展教育载体。

  核心价值观 生活化 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相对脱离生活的教育而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源自生活实践,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这个主题,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

一、生活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之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科学理论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通过实践深化认识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相融合的现实所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需要和科学选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人本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是人本性需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质出发,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的思想意识;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符合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紧扣生活实际,关注人的基本需求,特别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生活世界是培育价值观的土壤,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价值认知并内化的过程,它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时代性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最新的重要论断,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生活化”导向,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政治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弱化成知识点

“应试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其影响下,大学常常把知识教育放在最重要位置,表面上看人才培养突出知识教育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其它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属于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养成、健全人格等教育的重要范畴,关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应试教育”的怂恿下,知识教育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仅有的一点剩余时间内,被当作一种“知识点”来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认识,人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价值观、道德、人格、情商等全面发展。因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作“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弱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停留在“政治口号”层面

在高校中,虽然大部分学生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但都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未能充分理解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号式”教育的严重后果。一方面,高校教育者忽视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没有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社会时事、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高校教育者也忽略了教育内容的现实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也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具体化,仅仅停留在了政治“口号式”的宣传和教育。这种政治“口号式”的教育导致学生只是了解其教条式内容,不能通过生活实践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不能让大学生认同和信仰,甚至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现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脱离生活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从外部向大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认同,才有可能实现内化。但是,注重“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催生了“照本宣科”、“灌输式”、“填鸭式”等单向式教学方式,把大学生当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大学生这个生活主体行为实践的反馈。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和生动的形式。而实际上,“灌输式”、“填鸭式”等单向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教育者对大学生的“说教态势”,这样与生活实践脱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停留在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层面上。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不够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的大舞台,但很多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不够密切。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宿舍文化融合不够。宿舍是大学生在校园内除了教室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但高校往往忽略了宿舍文化建设,尤其是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的高校宿舍区甚至都没有设立学习宣传栏;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社团文化融合不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但有些高校对社团文化建设与监管不够重视,放任其自生自灭、我行我素;再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网络文化融合不够。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赖以学习、生活、社交的虚拟空间,但很少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上课堂或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段与大学生在线上互动。

三、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路径规划

(一)优化教育环境,构建交叉互动环境生态

良好的环境是教学的必需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基础保障。优化教育环境,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就是要树立生活化的教育观念,改善“理论联系实际、课堂结合生活、线上同步线下”的教学软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不能只空谈理论,必须密切联系实际,通过实践过程中的正反典型例子诠释其丰富内涵,而不仅是“知识点”、“政治口号”教育。课堂教学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单一方式,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文化等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使得高校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使课堂教学环境变得更加信息化,而且还开辟了虚拟的网络课堂,“线上同步线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理论联系实际、课堂结合生活、线上同步线下”三线交叉互动,构建起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环境生态。

(二)创新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并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必须抓好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这两个重要环节。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两个环节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相互并进、相互依存的。抓好教育引导环节,一方面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使其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在大学生在学习教育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抓好实践养成环节,就是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习惯和认同心理。

(三)丰富教育内容,善用社会热点与生活事例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具体物质,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解读。一是要及时合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吸纳到教材中,并通过教育者对理论复杂的教材内容向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转化,把“虚”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实”的教育事例,细化成大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内容;二是要注重把握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引入教育内容,在实际教育中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和评价社会的热点问题,正确看待社会事件中的对错曲直,从而更好地利用潜藏在热点事件背后的教育契机;三是要选树优秀典型,善于把大学生身边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融入教育内容,多用身边的人和事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感、可触、可信。

(四)拓展教育载体,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方式。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生宿舍文化融合,创办宿舍文化节、星级文明宿舍等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各项活动和宿舍管理制度之中,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网络文化融合,通过校内网、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设计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方式,增强教育吸引力;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社团文化融合,指导学生社团开展理论教育与思想性、趣味性相融合的社团活动,组织评比校园品牌社团、社团精品活动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植入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内涵,以达到教育成效。

  [1]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2]石海兵,刘继平.论大学生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13(2).

  [3]王前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人本主题及发展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3(5).

  海南大学)

  本文系海南大学2016年辅导员专项课题项目成果(项目编号:fdyzx201601)。

  陈广锐(1980-),男,汉族,海南海口人,法学硕士,海南大学团委,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涂意(1987-),女,汉族,四川泸州人,法学硕士,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