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518
闵筱筱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分析

  闵筱筱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儒家文化理念一直是中国园林植物设计的理论基础。它首要特性就是美善相乐,基本观点就是理义、中和、成德,这三者建立起了儒家美学体系的主体结构。儒家中庸思想产物追求中和之美,礼乐之美也对中国园林的景观植物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必须要有着“礼”和“乐”的精神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它的美学。园林景观 儒家文化 设计理念 美善相乐儒家美学思想与特征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的构成要素。能够给予中国园林景观更多文化底蕴和审美形态。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为本,以乐为熏陶,美的根据在于人,这种伦理人格有着一定的感性形式,儒家的美就是体现了这种感性的伦理人格。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不仅展示了形式上的美,同时里面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美善相乐的内涵,形式与内涵一体,展现了古代文化的一种意蕴之美。儒家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我们要在尊重和继承儒家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与时代性、人文性相结合,将它们赋予到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去,呈现出新的时代性。

一、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美善相乐之美”的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造型审美特征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美和善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开的。将这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大程度的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完善。儒家思想文化审美的心理主要就是美善相乐,做到尽善尽美,在追求美的时候更要追求善。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就运用了这一“美善相乐之美”的文化理念。深刻的体现出儒家文化思想的民族文化理念。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追求高雅和高尚的形式,是儒家思想文化中崇高之美的体现。它的希望能够催人奋进、陶冶情操。古代儒家思想是建立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基础上引申出美学观点:美善结合。美不仅要形式上美,还要追求一种美的思想,将这种美的思想和美的形式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美这一概念。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尽善与尽美的结合。在南宋的代表诗人陆游对梅花十分的欣赏,他称颂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对梅花的热爱和称颂通过诗句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他的诗词中,能够看出梅花是一个崇高气节的君子,有着高傲的风骨和傲人的姿态。一提到菊花就能想到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称颂了菊花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的高洁姿态。同时还有牡丹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的谦恭谦让、宽厚容人的高尚品德。这些都在园林植物设计审美中得到了具体的展现。

二、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

中庸是贯穿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以及现代的艺术精神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园林植物设计艺术中,中庸思想也就是“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很多流派的重要核心思想和理念。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是最能体现“中和之美”这一文化理念的,是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理念的理论基础。

  儒家文化思想“中和之美”是重要特征,它的内涵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和之美就是追求一种中庸,要求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统一,强调二者在一个有机整体中。所以,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就很好的应用了“中和之美”这一设计理念,“人—园林—景观植物”这三者协调和统一,追求一种有机之美和中和之美。也就是古代文化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相互协调。

  孔子对美的形态有着独特的见解,曾说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一美学观点就是“中和之美”。对美的形态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动而不过、动而适度”的美学思想,也就是所谓的中和。这种中和的思想为中国园林植物设计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设计理念。同时孔子还主张进行情感宣泄的时候要委婉含蓄,不要太直白。“中和之美”也就是强调从设计到创作中的中庸之度,它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是最核心的审美形态,所设计的形象要有一定的整体性,整体和局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不能分离,要讲究节奏和韵律。同时,在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在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之上,还要有体现时代性,进行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有着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中和之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能够让人与自然产生更多的共鸣,使得中国园林植物设计艺术能够充分的利用儒家的文化理念,呈现最好的审美形态和职高境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礼乐之美”的文化理念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于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艺术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的建筑、园林设计的发展过程中,礼乐之美都能够得到展现。礼是指人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与主体之外的文化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规范整合的作用。它追求的是一种社会上的规范和有秩序。儒家文化思想的礼就是等级,得到政治上的巩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秩序的。所以在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就代表了礼教制度。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皇家园林颐和园。它的设计体现了封建帝国王权的一种等级森严的制度,整个园林都十分的庄重。

  乐是追求一种“和谐”之美,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追求自由和理想。中国的私家园林的建造就体现了诗情画意,追求人与自然的那种自由、理想的状态。儒家思想认为乐是对情感自然流露,能够最真实的体现人的情感和意志。中国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拙政园的嘉实亭以梅实作为主景;枇杷园中以琵琶取景。这些都体现了园林植物设计的人心向善的观念,丰富了儒家“乐”的内涵,儒家思想中认为,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礼和乐是内外相应的,乐能够使人活泼生动,礼使人内敛肃穆,这两者相辅相成,相遇相应,不能分离。

四、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比德与比兴之美”的文化理念

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主要是进行自然界的塑造,对于它的创作主题也是从自然界中选取,再根据儒家思想文化理念作为文化基础和创作根基,能够使人们最大程度的感受到自然之美。自然的乐趣以及自然带给人类的一种祥和、透彻、清新的气息,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儒家文化思想理念中一直是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的基础和根源,在进行艺术创作中进行审美,以此来感悟道德人格。孔子的自然美学观念是“比徳”,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赋予到自然景物上,在自然大环境下来感受道德理念。比徳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君子的赞美,是对人格的欣赏,同时在中观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理念。

  儒家文化理念是要求人们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感悟人性的伦理道德。欣赏自然环境的美景是感悟美德的一种方式,这也就是所谓的美中“比徳”观。孔子在自然美学观中认为要把“德”作为前提,儒家的“比徳”手法被应用到了园林植物的设计中。背诵墨梅画家华光曾有著作《梅谱》,就是通过对梅花的赞美,来暗喻自然和社会的内在秩序。儒家文化思想理念认为,园林植物设计艺术,不仅仅表现它自身的外在之美,更重要的是展现一种哲理和美德。

  大自然所具有的万物:山水、鸟兽、虫鱼等所带给人们不但有视觉上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们表现的内在意蕴。花木是与人类的本质、形态相对较相似的一种自然景物,它们可以与人进行比徳,对它们的观赏,不仅能够体会他们外在形态及神态上的意蕴,还能够体会到类似人的德行之美。中国从古自今的园林植物设计都充分的体现了儒家的“比徳”思想。著名的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也是儒家理学思想的鼻祖,他的代表作《爱莲说》中,就是将莲花与君子进行比徳,莲花所具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优良品格的反映。

五、结语

将儒家文化审美思想应用到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是园林景观设计审美在不断的继承和完善,是自然情趣与儒家文化精神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力量。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要在继承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同时还要与时代相结合,追求时代的创新,才能促进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事业的发展。

  [1]矫克华.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5,25(S2):224~228.

  [2]矫克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2,22(S1):388~391.

  信阳农林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