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四十岁的萨特创作出了《禁闭》这一极具深意的哲理剧,在这部戏剧中,萨特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用戏剧表达了其存在主义思想。对于“他人”的理解,不同学派和思想家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在读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时,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同人之间也有异化关系。马克思对他人的理解又是如何,他认为人应该如何存在于他人之间?
一、何谓“他人”
关于“他人”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问题。普罗泰戈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可谓是开启了哲学领域关于人的思考。苏格拉底指出:“认识你自己”,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进而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内心世界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而到了中世纪,除了人本身之外,上帝成为一切的主宰,上帝创造了人和社会,具体的他人被忽视了,人们眼中只有自己和上帝。到了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契约关系,霍布斯、洛克、卢梭都有关于他人的详细见解。而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谈到他人的时候,认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到了现代西方哲学时期,叔本华、尼采等从人的生命存在本体性出发,反对一味把人看成完全理性的存在。在现代汉语中,他人,指别人。与“自己”相对。《诗?小雅?巧言》有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意思就是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存在“他人”和“我”两个核心概念,这两者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的概念,有时候与“你(们)”共同构成三大人称代词。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人类一直提倡友善、和平、互助、和谐、等理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却有着种种矛盾、冲突甚至仇恨、战争。霍布斯认为人与人就像狼一样,萨特提出:“他人就是地狱”,这些都不禁让人反思,那些与我们相处的他人,真的是如地狱般的存在吗?
二、“他人即地狱”
在萨特的理论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注视”发生的。“注视”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之间相互的观看,正是通过这个出发点,萨特引出了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我对他人的注视
萨特认为当我注视到了他人,我才能发现他人。如果我把他人看作一个事物或者一个非人的存在的话,他人对于我而言并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旦我把他人看作和我一样具有思想和意识的人,事情就会改变。“知觉到他人是人,就是把握了椅子和他的关系是非相加的,就是记住了我的世界中的诸事物无距离地组织在这个特别优越的对象周围。”①,我并非世界唯一中心,但是他人仍然是我的对象,当我注视他人的时候,他人就是一个被客体化的过程。(二)他人对我的注视
当他们的目光落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就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成了他眼中的存在,就像被他们的眼光所固定,成了“为他”之物。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一下子意识到我,是由于我脱离了我而不是由于我是我自己的虚无的基础没,因为我有我之外的基础。我只是作为纯粹对他人转移才为我地存在的。”②如果我被他人注意到了,那么这就意味着,我的存在被动摇了,我意识到了我,因而我也脱离了我,他人对我的注视也会成为一种对我的否定。(三)他人即地狱
在萨特眼中,他人对我是对立的关系,由于他人的出现,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我的生活中也处处被他人所注视,我笼罩在他人的目光之中,唯有躲避才能让自己稍微安宁一些,但人毕竟是社会中的存在,躲避并非万全之策,因此正是这种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让我不自由,也让我感到周围有无数的陷阱和沟壑。“他人就是地狱”,用一个比喻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和深刻含义。剧中人与人的关系十分阴险、邪恶和残酷,但是这种情况毕竟不具有普遍代表性。1956年,萨特重新解释了“他人就是地狱”这一命题:“他人就是地狱……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确有相当多的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于别人的判断了。”③这时候,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反而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按照萨特的表达来看,地狱不是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只是一个极端化的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被扭曲,则会陷入无法忍受他人但又无能为力的困境之中,可以说“他人即地狱”这个命题是一种从消极方面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说明。
三、马克思的他人观
而马克思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批判和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的问题给予了全新的完整的解释。(一)现实的个人与类属性
“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首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④这就表明马克思要努力研究的对象并非是抽象的个人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则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个人通过他人这一对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同属于人类,这样就产生了类的概念,即人类的整体性。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的本质不是因为他的自然属性而是因为其社会性才成为人的。其次,人的属性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来决定的,而是需要完整、全面地考虑问题。最后,人的本质属性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历史的而非凝固不变的。
(二)马克思眼中的自我与他人关系
在对人的本质和属性进行研究后,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在交往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关系。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人和人之间出现了异化,主要表现为阶级对立和剥削、压迫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倡导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助的、友好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到,人类社会关系有三个阶段:首先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在此时人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发展也是独立的低效率的。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物质交换得到普遍发展,人们力气过上完整全面的生活。到了第三个阶段,自由个性被提了出来,但是这种个性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大量充足的社会财富之上的。按照这样的阶段划分,马克思的他人观也是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首先是在古代人们看重血缘姻亲以及由此建立其的伦理、政治关系,这是的人们之间是一种直接的依赖;然后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人们的关系异化为一种经济上的关系;最后在理想的社会中,人们抛弃了原来的血缘姻亲也舍弃了商品和资本,建立了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三)如何达到和谐的人我关系
在马克思眼中,他人并不是可怕的魔鬼,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异化,才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压迫和不和谐的关系,而要摆脱这种尴尬的境遇则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去实现。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对于如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几点表达:首先,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前提。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社会得到进步发展。其次,人的精神境界也需要提高。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体现了人类精神境界的发展。最后,还需要在经济和政治上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矛盾,这时的国家不复存在。当然实现共产主义并非一国能独立完成的事业,更需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多去共产主义的全面胜利。
四、结语
可以看出,在马克思谈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第二个发展阶段中的人我关系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命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对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马克思是一种动态的叙事,萨特则是一种静态的命题。当然这与两人的思想理念无不相关,但是总体来说马克思的理论更显丰富和全面,其中的内涵更为广泛和深刻。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
②同上,第337页.
③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负[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87.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⑤同上,第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王国华.开启“地狱”之门[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张琪梓.萨特的他人观——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视角[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
[5]董白云.萨特与马克思他人观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