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与变革,改变了人们生活环境及审美观念,使得各行各业都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舞台空间视觉设计也不例外,其在这次变革中迎来了空前的机遇,特别是近些年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舞台空间视觉设计更加多元化。
一、舞台空间视觉设计发展历史
舞台美术是依附戏剧的衍生品,其中包括了舞台视觉设计,在初期阶段仅仅是对演出剧情进行交代,没有太多的表现方式,随着人们对表演形式不断要求提高,它的形象设计也越来越具体。本文认为舞台空间设计戏剧表演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衍生产物,是为满足不同演出形式的需要。一般来说,传统的舞台设计内容是根据表演形式来划分,如话剧是流动型、立体型的空间;歌剧是展示型舞台空间;音乐剧是自由化空间等等。当今不断变革表演形式已融合更多元素在舞台上,我们已经不能简单依据剧种来划分其风格形式,多数是通过时空、视听以及演员动作三方面来划分定义。早期欧洲舞台空间是依附与单一的建筑结构存在,例如三千年前古希腊普依安剧场,舞台的正面部分是建筑圆柱与横梁切面组合而成,剧情就在圆形的广场前展现。后台上面的三座门被寓意为皇宫、民宿、野外,两侧景色象征成乡春外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最早西方舞台设计大多是比较简陋的,并依附在建筑上,只是对演出场所做一个简单表达说明。当美术逐渐融合进舞台设计中现代舞台空间视觉设计才真正起步,欧洲文艺复兴思潮让舞台设计体现了美学价值,令大量艺术家投身与舞台空间设计领域,为舞台设计带来翻天覆地变化。建筑设计师改变了以往剧场简陋面貌,多以框架结构为主的舞台形态,让空间更加灵活,把绘画布景和三维空间结合,令舞台空间有景深的画面感。舞台设计师们从传统的造型艺术里挖掘自然写实方式运用在舞台空间上,希望能够再现出真实的社会场景,为后来多元化的舞台空间设计形式奠定了基础。
戏剧表演艺术在中国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剧种分类也有很多,在视觉表现方式上大多就借助中国绘画和古建筑的艺术风格,讲究简练、传神特征。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的舞台设计传入中国,并被融入进传统舞台设计中,改变了僵化陈旧的表现方式,开启了中国舞台空间设计由古典转向现代大门。
二、现代舞台空间视觉设计现状
当今已是全球文化时代,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每个家庭,这为舞台艺术提供了宽广的表现平台,同时也让它处在一个变革的大环境下。在新思潮和审美风尚以及新技术影响下,当代的舞台空间视觉设计不在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场所,而是越来越平民化、生活化,在这种变革之下演变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促进现代舞台视觉设计表现形式新的发展,让舞台视觉形象更具观赏性。(一)舞台审美的变化
舞台空间设计伴随着人们艺术活动逐渐完成了自身审美取向,有了独特的审美内涵性,设计师根据不同的剧目审美要求进行表现。在人们知识结构和个人修养不断提升下,文化消费观念更多元化,传统舞台设计师把现代舞台空间与平面视觉表现放手融合,拓展了舞台空间设计范围。当今舞台空间美术追求统一多变的形式,但舞台空间视觉设计最终都将归属于戏剧舞台这个本体上,所以作为设计师要以舞台为中心。本文认为当代舞台视觉设计师是通过剧目向观众传递信息符号系统,把演员和观众联系在一起共同完成戏剧表演,通过向观众传递视听感受完成视觉形象的塑造、心理暗示以及舞台现场互动,得到升华戏剧主题的作用。
(二)观众对舞台设计多元化要求
舞台设计是融入了多门类学科的交错体,随着时代变革和人们审美意识提升对它有了新要求,从传统单一舞台空间变为多元化组合形式,将各门类学科共同植入进舞台空间设计中,加强了对观众心理和情感上的联系。戏剧创作到演出不能一味的单方面追求舞台视觉效果,忽视了对观众心理层面上的研究,写实与写意手法并用把对人审美要求放置于首位。当前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对艺术设计有了更为丰富的要求,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传递,优秀剧目和舞台设计被更多人所看到,多样化表现手法必然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取向,在观看演出时不在只看演员的表演,还会关注舞台是否合乎主题、舞台空间感等等。(三)新技术的支持
与上个世纪相比,舞台空间设计形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要归结于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技术和设备被广泛的运用到舞台设计中,比如灯光、器械布景设备以及可以移动的舞台等等,满足了观众对艺术审美更高的追求。当代舞美设计师一般会对灯光投影、机械技术研究后与象征主义、构成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结合,回归到现代舞台视觉形象设计中,给予舞台美术表现方式更多自由变化,从而吸引观众眼球,推动舞台视觉设计发展。三、结语
我们身处于文化大发展时代,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不在是单一化的,而是具备多元性发展的特征,对于舞台视觉设计在新时期与新审美理念、新技术以及社会思潮融合在一起,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元素实现动静结合的舞台视觉效果,为戏剧舞台拓展了发展之路。[1]韩生.舞台设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吕钦.走进乔治?西平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