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在此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所创造的一系列“体系”,进行了彻底的反驳与批判。而且专设一章,以“道德和法。平等”为题,专针对杜林的平等观进行批判。在反驳杜林言论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平等观,为党内和工人群众思想的肃清指明了方向。
一、《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观念的阐述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杜林的所谓“平等公式”和“永恒公理”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抽象的论述。恩格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平等观念。首先,平等应该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应以社会经济割裂开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平等的理解和阐述都应该是有差别的。恩格斯论证了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的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不断发达,资产阶级越来越重视商品交换的平等性,不再是“封建社会”无偿的“压迫”,“平等”也就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口号。所以,平等会受到社会经济形态的影响。其次,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恩格斯以时间轴为线索,通过从古代到现代平等观念的历史演变阐述,来论证平等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不同的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观念,并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真理”。恩格斯指出,在原始时代,人们以公社为单位生活,公平就只存在在公社中的男性群体里,奴隶、妇女都是没有平等的权利的。在基督教的发展初期,宗教教义中出现过平等观念的萌芽,但是存着阶级差别的出现,这种平等思想的种子也就消失了。再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就更加没有普遍的平等了,平等只存在在少部分的封建主当中。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对平等的要求更为迫切。同时,无产阶级出现,也开始有了对平等的追求,追求平等的生活政治权利。所以不同的时代对平等的阐述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根本不存在所谓“永恒的真理”。最后,平等具有阶级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需要消除阶级才能实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平等是“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切公民一个国家或一切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平等不应该是某一个阶级的特权,应该是一切人享有的。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必然要消灭阶级本身,而无产阶级的平等观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是一致的,追求的是形式和实质的双重平等。二、《反杜林论》中平等思想的当代价值
提出改革开放口号以来,中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也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所以人均收入依旧处于中下等水平,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历史遗留各种因素,使得国内贫富差距大、男女不平等等问题日益严峻,此等不公平等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平等的实现打下物质基础
平等既然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那么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物质上和政治上平等的实现。当前,追求自由和平等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的信仰,但现实情况是,经济发展属于中低等水平,地区、阶层贫富差距较为悬殊,人均收入较低,影响了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也打击了实现全面平等的信心。经济在整个五位一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想要把“蛋糕”分好的前提是要把“蛋糕”做大,注重效率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平。所以当前我们还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而实现平等的政治、文化、社会权利。(二)在言论和思想自由的环境下要弘扬核心价值观念,为平等的实现撇清思想乱流
我国正在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浪潮袭来,鉴于我国当前还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平等现象,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开始提出一些“新儒学”内容,想以一些“普世价值”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而“儒学”内容是带有封建性质的,不可能在我们当代社会适用并实现平等,甚至还有一些“西化中国”的主张,主张西化改革来解决中国当前矛盾。这一些“别有用心”的思想只会加剧两极分化,使得中国社会更加不平等。所以,在众多良莠不齐的思想浪潮中,我们不能操之过急、“病急乱投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循序渐进地实现平等。平等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平等有着不同的阐述和追求。在我们当下正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期,应该从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平等观为导向,着力解决各种不公正问题,实现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等,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沈贺.《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2):51~56.
[3]邓龙奎.论《反杜林论》中平等观的理论转向及其当代价值[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
[4]袁贵仁.论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J].求索,1992(4).
[5]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J].哲学研究,2000(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