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研究
李亚美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个体需求带来一定的转变,对高校思政教育也提出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协同理论 高校 思政教育体系
协同理论是对相关事物协同性以及系统性的研究,该理论提出,在同一系统内,相关要素是存在一定联系和作用的,当外界因素对体系内要素影响较大时,系统内部会出现协同关系,进而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协同理论,可以有效实现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一、协同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实现思政教育的协同整体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基本是由党支部领导、思政教育、团委部门、高校党委以及思政部共同负责,但是在上述部门中,思政部门与其他组织缺乏协同性,导致思政教育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与思政部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进而致使思政教育各个子系统处于分离的状态下。应用协同理论,可以促进思政教育各个子系统的协同配合,为实现教育目的提供保障。(二)实现心理素质和思政素质的互补
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本质上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其教育要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存在互补关系。当前,我国教育界提出,高校需要以心理素质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因此,实现心理素质和思政素质的有效互补,是加强思政教育协同性以及整体性的关键,只有保证二者的有效协同,才能为学生的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三)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动态掌握
当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基本只负责课堂教学,在课下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学生与教师协同性较少,进而导致高校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不能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因材施教,教学质量较低、效果较差。尤其在近些年,高校持续扩招,生源复杂,每个学生的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思政教育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对思政教育的开展十分不利。协同理论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动态掌握,帮助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开展因材施教。二、基于协同理论下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相关对策
(一)构建协同模式
高校在组织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以及社会发展,明确思政教育目标,遵循“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在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将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进行规划。通过明确教育目标,制定协同性的工作目标,确保思政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发挥自身作用,调动思政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体系中体现共同进退的教育方向,发挥思政教育体系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同时,高校为了确保思政教育质量,还要与当地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受企业思政教育,进而形成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合作。高校还要与企业开展教育研究合作,获得企业对思政教育的资金支持,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二)建立协同机制
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协同机制,首先,高校要建立以及完善管理机制,为思政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社会需求,进一步转变人才教育模式和培养思想,通过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思政教育由高校到企业的过渡,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与改革,通过企业与高校的管理机制创新,为思政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基础;其次,高校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建立以及完善思政教育信息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具有较强协同性和整体性的评价机制,对思政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保证高校、教学与教师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和制约,进而为思政教育质量提供长效保障;最后,在构建信息平台、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评价内容的动态完善,结合教育具体情况,保证各个子系统的有效运行,对其协作整体的贡献给予科学评价,在遵循可靠性以及科学性的原则下,促使思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三)创建激励机制
在加强思政教育协同性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创建以及完善激励机制,其是促进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对思政教育的有序以及顺利开展起到关键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合理的激励状态下,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潜能,可以得到更好的挖掘,因此,高校要以教学团队为切入点,在制定薪酬制度的前提下,创建良性而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重手段,让教师在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获得工作成就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教育中,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以及系统性,基于协同理论下,对思政教育进行探究和考察,有助于了解其协同性和丰富性,促使思政教育实现精细和纵深,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1]刘俊峰,王晓珊.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协同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34~36.
[2]王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3):80~83.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亚美(1985-),女,汉族,重庆人,硕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