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翟媛媛
现代学徒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推行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双师培养、学工结合等特点,对于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其推行还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先试点逐步推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变革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推行。
现代学徒制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而以往的从课本出发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受到政府、学校、企业的追捧。为了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育模式,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定,并提出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育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的授徒方式来传授经验和技艺,在西方国家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具有可操作性。而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堪忧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学徒制及其特点
“学徒制”实际上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言传身教的技能传授的职业教育形式,传统的学徒制是以师傅对徒弟的培训和指导,强调师傅边做边教、学徒边做边学,而现代学徒制则以知识、技术、文化传承为主要形式,在主体、形式、制度、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模式下推行的一项育人模式,它以培养学徒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学校、企业深度参与,教师、师傅深入指导,从而转变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学徒制育人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1]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高职院校的一场重大变革,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与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具有学生和学徒身份互相交替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以学徒为中心,实行双师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首先得有学徒,其次才是师傅。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同培养的育人模式,因此师傅具有两重身份,学校里师傅代表学校老师,老师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在企业里师傅就是企业员工,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而这些行为都是以学徒为中心展开的。以学徒为中心,实行双师培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二)学工结合
学工结合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层意思是从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出发的,即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一体化。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现代学徒制,坚持“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场、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并将企业招工方案与学校招生方案相结合作为学校的招生计划。这种招工与招生一体化的培养方式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学校与企业应该明确双方的培养责任与义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学工结合的第二层含义是从学生的身份角度出发的,即学生拥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现代学徒制之所以试点推行,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大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校企合作能帮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为学生适应社会提供经验和基础,并且学生通过校外实践,接受企业的指导与训练,可以拓宽其视野,促进其完善自身的职业信息规划与选择,为未来面向社会做好准备。[2]
二、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是政府支持下的校企合作的深入模式
现代学徒制实际上就是为顺应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变化需求而发展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它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具有突破性、创造性等特点。现代学徒制是政府主导的,通过将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由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校企深入合作,其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含三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享教育、技术、管理等资源、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教学过程,而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很多毕业生处于一毕业就失业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失业的主要是由于学校理论知识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且供求不平衡导致的。而现代学徒制能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解决人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既能有效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能有效降低学校学生失业率的问题,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政府降低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3](三)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现代学徒制度中,政府处于主导推动地位,而学校作为主体,企业作为主管,可以有效的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等,还能使得学校和企业双方降低成本和风险,实现收益共享。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可以有效促进校企联合,产学融结合,最终实现共赢。作为企业,其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而作为学校,培养人才是其最终目标。在现代学徒制体制下,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使得两者对学生的需求达到平衡,最终实现人才质量、投入产出之间的平衡。[3]
三、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困境及探索建议
从政府层面来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并没有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虽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校企合作的文件,但并没有具体的推进和实施策略,也缺乏对企业和学校的鼓励政策。并且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中本身就处于边缘地带,经费投入、社会资源分配、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等资源的获得远远低于普通高校。从企业层面看,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往往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与学校合作无法促进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从工学结合方面看,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且作为学生,他们工作时间不固定、技术不过关,这无疑会降低企业接受学生的积极性,更别提让企业为这部分学生的工作买单了。
从高职院校来看,它受制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师资水平、设备等条件,软硬件没有任何优势,很难吸引企业与其进行深度合作,因而也会影响现代学徒制的推广。[4]
从上文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出现了诸多难题,但仍然有部分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比如广东理工职业院校根据金融理财市场的“血缘制”营销团队来运营和盈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学徒,为保险企业扩大了营销团队 ,而这也无疑为企业业绩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企业业绩有可能提升,学校学生也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就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从上文可以看出要推行现代学徒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先试点、逐步推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度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推行现代学徒制度,首先必须破除“统一”的固有思想。现代学徒制度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的特点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的实践形式。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教学目标,先从某一专业先进行试点,待其成功后,逐步按照这一模式在其他专业推广。(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
为促进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学校必须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促使其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来。而要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制定学徒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完善激励机制,为学徒制提供政策保障。
(三)引导高职院校变革教学组织与管理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教学、科研为依托,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促进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并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其发展成为既能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又能成为企业项目管理者的双师型教师。[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
[2]邓丽娟,黄日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的基本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7).
[3]丁怀青.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01).
[4]何宇媚.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
本文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6—2017年度校级一般课题《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YYB2016—42)阶段性成果;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16教改项目《“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殡葬专业“双导师制”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ZB12)阶段性成果。
翟媛媛(1980-),女,山西运城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宗教学、殡葬文化、殡葬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