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任教育为基础的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探究
马翠英
本文从当今大学生的责任以及责任教育现状出发,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将责任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并结合“五要素说”,构建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结构体系,提出了结合政策与学生实际、课堂与生活、主动性与实践、文化建设与学生特点、教育老师与教育学生、校内与校外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施路径,并指出实施路径与手段应该随着社会和个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修订改革。
大学生责任教育 系统理论 五要素说 结构体系 实施路径
一、责任教育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的责任现状分析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曾被认为是大学生的道德责任。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的责任却逐渐呈现出背道而驰的状态。价值取向趋向个人并且自我道德价值责任观模糊,漠视他人、他物及组织的道德责任:一方面自我责任意识较弱,另一方面自我对外部环境以及事物的责任感有待加强。(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状
韩小香等[1]认为责任教育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础,它教人如何负责任地行动,是和谐社会发展构建的关键步骤,应该从生活、学习、工作三个方面的环境入手,构建综合有效的责任教育方式和管理机制。董少敏等[2]认为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爱国意识以及基本的责任能力,但个人角色及功能定位不清楚,所以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方益权[3]认为,大学生责任教育应该以大学生成长、成才、奉献为思想脉络,提高责任教育的实效性。夏春雨[4]认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为以学生为根本、由内而外,激发主体需求,开展责任教育并建立责任评估机制。以上现阶段的责任现状以及责任教育体现了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教育的建议大多数却是现象的罗列和堆砌,缺乏理论深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结构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构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结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五要素有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目标。本文将大学生责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根据“五要素论”构建了大学生的责任教育结构体系。一是大学生责任教育主体。责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因素,不仅包括教育的机构,还包括教育的人员;第二是工作系统支持,要配套相关的专项工作系统,支持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硬实力以及重要精神的研究开发;第三是要有完善的教育咨询,能够做到从上而下有一套咨询机构,及时解决问题,提供帮助;第四是能从小处落脚,将责任教育相关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群团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
二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客体。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接受者,本文认为责任教育的客体不仅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不仅包括当代大学生,也包括成人、儿童和中小学学生。他们之间互相转化,互相影响,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是将来的大学生,成人是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要以大学生为重点,辐射教育责任伦理到各个相关人群。
三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内容。将其分为抽象内容与具体内容。抽象内容指责任教育中的相关理念、思想、精神,包括责任价值观和责任理想观的树立,责任意识的唤醒,最终到责任道德品质的建立。具体内容指责任教育的课程、活动、实践以及环境的建立,包括责任认知与判断能力的提升,责任群团实践活动的开展,责任教育周围环境及氛围的建立,到最终责任践行能力的提升。
四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式和目标。本文认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中抽象的责任教育内容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原则,用渗透与熏陶为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意识;具体的责任教育内容应该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开展相关的课程、树立榜样、宣传标兵,定期开展群团活动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并践行责任。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目标就经过的理论指导,通过实施有效果的教育教学,培养有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的当代大学生。
(二)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施路径
整体性和动态性是系统理论的两个主要特性。责任教育在工作上应该遵循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充分发挥相关工作的融合性和扩大效应,做到在工作中1+1大于2教育效果。(1)责任教育的主体的决策制定,课程教育,工作系统设置,环境建设,都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教育者的说教与学生现实的脱节。(2)将课堂以及日常的教育管理的触角探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将日常的生活状态作为一种作业。(3)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以投其所好、激励奖励为手段,让他们接触社会,观察社会。(4)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环境建设应该将文化传承与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其起来。(5)将老师的责任教育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人格影响力作用。(6)将校外的责任教育与校内的责任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甚至是大自然的环境的熏陶与教育作用。大学生的责任教育用系统论的动态性来说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归纳与演绎,不断推翻与建立的过程,任何结构都是他的外部表现,所以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应该不断探寻深刻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变化而进行不断修订实施路径与手段。
[1]韩小香,冯基聪.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2):195~196.
[2]董少敏,陈正良.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的现状调研[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33(4):23~26.
[3]方益权.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6):74~78.
[4]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19~20.
西安科技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