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人性为出发点辨析人的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阈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5191
李 佳

  以人性为出发点辨析人的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阈下

  李 佳

  “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价值不是实体,而是关系,是关系范畴。人在价值关系中处于本体地位,价值关系的前提是人,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自身,即人性充分的实现。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使人成为人,人性的压制也必然导致人的价值的异化。因此,只有从马克思对人性的阐释上考察价值概念,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

  价值 人性 异化

  对人的价值的理解是一个哲学课题,人们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各不相同。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上帝是人的价值的源泉和保证,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的价值是后天获得的,弗洛伊德则认为人的价值是后天文化对人的本能冲动压制的产物。由此可见从不同的出发点去理解人的价值将得到不同的结论。笔者下面以人性论为出发点来阐述一下人的价值。

一、人性与人的价值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可以对人性下诸多定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1]例如,费尔巴哈关于人性的经典命题:“我欲故我在”。[2]人性是多层次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性进行定义,但是归根究底,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的类特性即人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是对人的本质特性的阐释,是对诸多对人性理解的超越和扬弃,马克思指出了人性中的最本质的部分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价值是关系范畴,它表示的是事物与人或人与人之间,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关系,确切的说是客体对主体正当需要的满足。人是价值关系的前提,在价值关系中处于本体地位,人是价值的主体——一切价值都是对人的价值,人又是价值的客体——“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5]人的价值可以分为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人生价值满足对社会,对他人的需要,人格价值满足于对自己的需要,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主客体的统一,无论是满足于社会、他人的需要还是满足于自己的需要都实践于同一过程,因为现实的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自我也必然是社会关系内的自我。

  选择是价值的前提,选择的前提是人的自由意志,只有当人们拥有自由意志时选择才具有价值。“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最本质的特性,只有当人们可以自由自觉地进行选择,即而进行自由自觉地实践时,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发展,人的价值才能真正展现。对人的价值的评价历来有很多争议,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评价依据,但是,“只有从人性论出发,才能追根究底地说明为什么要追求人的发展,从根基上说明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据。”[6]所以以人性为出发点去分析人的价值,价值就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人性的复归或实现。在专制制度下,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来获取一般人的发展,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被当作一件东西看待,被当作牛马,甚至比牛马还不如”[7],人性受到压制,即便是剥削者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每个人都变成利益的奴隶,而不是以人作为目的,因此每个人都是不自由的,人的本体地位丧失。所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8]

  自由自觉地活动即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必然能引申出人的价值诉求的深层含义——人的解放和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在那里,人性将得到真正的实现,同时也是人的本质价值的实现。人性的复归必然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是否实现的核心标准。

  自由发展的权利,自由时间的充沛,创造性的实践是人性的实现同时也是人的价值得到实现的必要条件。自由发展的权利指人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发展。“我有可能随着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0]人们有能力、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心愿从事某种活动。自由时间的充沛,是指在必要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沛的时间。马克思曾经预言:“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11]创造性的实践包含三层含义:首先,人不是重复执行命令的机器,是有自觉意识且具有美的意识的个体,是真、善、美的统一。尊重人的创造性,使每个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次,变革性,实践本身就包含着变革性,不管是自然世界还是历史,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后,实践是有条件的、历史的、具体的。人和社会的发展要依赖于自然,要遵从自然规律,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制度等的制约。

二、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

人的价值可以分为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的真正实现是以人性得到充分实现为前提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压制、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必然使人的价值处于异化状态。

  下面笔者分别从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关系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异化现象。

  首先,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劳动者的异化:“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12]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不是依据自己的目的而是按照资本家的目的进行生产。少数人的发展和多数人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形成对立冲突。“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3]“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异化还表现为宗教对人的异化。有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来源于上帝,上帝不仅是人的价值的本体论来源,而且是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上帝是人的价值的双重根据。”[14]被人所创造出来的宗教反而变为了人的价值目标,人的价值只是满足神的需要,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沦为了价值客体。其次,作为外在的价值客体的物的异化,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满足了人的需要,现实却是颠倒的,人变成了不断生产的机器,就像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家进行生产的动机不是使用而是交换。作为价值客体的物反过来控制人,奴役人,人变成为了金钱和利益的奴隶,人丧失了本体地位。第三,在价值关系中社会发生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前提的。价值关系不再是双向的相互满足,促进发展,而变为单向的——人的价值只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人性不能得到实现,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使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人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人和社会的和谐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那样:“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控制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5]

  黑格尔认为,异化是指绝对观念的自我异化,即对象化、外化、物化,此后又经扬弃回到自身,异化是否定之否定运动的一个必然环节。事实上异化现象可以分为历史的、具体的异化现象和一般的异化现象,一般的异化现象是螺旋上升的历史社会中否定之否定运动的一个必要环节,消除旧的异化现象,新的异化现象又出现。历史的、具体的异化是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的、具体的异化想象。在当前的社会实践下,人的价值异化现象并未完全消除,马克思关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理论仍具指导意义。技术理性、智能化、个性的同化、人文教育的缺失、商品拜物教、无理智的消费、物质资源的丰富和人们幸福感的降低等等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对,我国也在人权的保障,制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

三、结语

通过本文对人的价值的辨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从某种意义来说,以分析、理解人性作为解决人的价值问题的出发点,把人性的复归作为人的价值的根本诉求,才能使人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人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自由自觉地使自己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

  [1][5][10][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514,37.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591.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6.

  [6]陈新夏.人的发展研究的理论范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1).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7.

  [8][12][1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54,59.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3.

  [11][1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28~929.

  [14]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315.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