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劳动力市场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其中文化类企业对文科类人才的需求相对理工类更为迫切。对文科生心理的研究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科类进行研究与分析,二是总结归纳文科生固有的心理,这两者在研究过程中都同样重要,不能顾此失彼,忽略任何一个方面。
一、对文化类学科进行研究总结归纳
(一)文科学科具有“简易性”特点
人们提到文科学科时,一般都会联想到“记忆与背诵”这两个概念。简易性这一特点通过记忆与背诵得以体现。当背诵记忆某一段话或者某个知识点,通过成功记忆可以得分,这一特点也让文科学科在短期内达到突飞猛进的效果。因此,相比理科类对思维的考察,仅仅凭借着良好的记忆能力就能获得高分这一特点容易使文科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二)文科学科具有“主观性”特点
一些文科类题型主观性很强,占分比例大,尽管考生答案不够标准,但当考生的观点、想法与出题人想要考察的知识点目标一致时,考生非常容易靠着主观非标准答案获得相应的分值,反之则容易出错而失去相应的分值。有些文科题目虽然有固定的标准答案,但在阅卷时又容易受到卷面整洁程度和改卷老师个人心情的影响,往往不同卷面而相同答案的两份试卷,所得分数也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当观点、所选答案甚至卷面等考察要素越接近考察目标时,才能获得相应的分值。(三)文科学科具有“固定性”特点
相比理科解题方式的多种多样,许多文科类知识都是已经固定的,被总结成一个个不可更替的知识点。举个例子,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它就是固定的知识点,在没有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改变的。再举个例子,新航路的开辟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对它本身的评价视角可以翻新,但该事件的史实无法改变。对涉及某些敏感的事件,本身已经是定性的,若是妄加评论,将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要犯政治性的错误。因此,文科是已知大于未知,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在已知中挖掘新东西,从事这方面学习、工作的文科生将比理科生容易安于现状,形成自满心理。二、文科生骄傲自满心理产生原因分析
(一)历史遗留原因
近现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不断增强,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升到民族大义、救亡图存的新境界,这让继承了中华文化传统血液的有节操、有勇气的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急速膨胀,从而把历史的重担放在自己肩头。这类人具有与众不同的骄傲,他们既否定传统,又肯定传统,既为自己继承传统文化骄傲,又为自己吸收了外来文化而骄傲。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李鸿章、毛泽东、傅斯年等。他们中有的凭着这份骄傲改变了世界,有的只是昙花一现,随即淹没于岁月的长河中。但他们的事迹却被写进历史书中,继续影响着今天的人们,其中文科生影响更大。(二)学科自身固有特点
与理科知识具有强烈的对比性。相较而言,理科则有不固定性。例如,题型千变万化,公式融会贯通,答案殊途同归。有人认为理科的公式定理才是固定的,是可以套用不可以改变的。其实不然,一个公式定理有其适用条件,条件改变,往往公式不再成立。更不用说一个现在被奉为至理的公式定律,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推翻。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从建立到被爱因斯坦推翻,前后不过才两百多年。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理科是未知大于已知,是在未知中发现新知,从事这方面学习、工作的人往往更谦虚,因为这世上还有太多未知等待探索。文科没有理科这一特点,往往会墨守成规,造成自满心理。(三)教育体制机制和社会现状原因
众所周知,纯文科类大学、文科类专业均较少,录取分数却不低。文科获得高分并不容易,然而分数差距一般也不会很大。这就无形间增加了文科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压力。谈到文科生,也许有人会不够重视,以一种轻视的心理看待,认为选读文科的多为智力不足、胸无大志的类型。诚然,文科生队伍中确有因为学理科困难而选择学文科的,也确有一些文化成绩不理想的艺术生、体训生。文化素质的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科生的整体形象。因此,那些不甘平庸的文科生就会更加渴望别人的理解、认同和肯定,他们的内心也更容易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文科生的就业范围相对较窄。学而优,你可以从事公务员、律师、记者、教师这些相对体面的工作;学而不优,你没有良好的能力素质或专业知识等平台支撑,也很难找到就业岗位,才华也难有用武之地。相比之下,文科生的就业门槛较低,机会也较多,自然就有了优越感。综上所述,文科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但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不应该盲目地骄傲自大,因为,只有建立在谦虚、来源于实力基础上的骄傲,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也才能被别人所接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