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尔基《童年》的概述
《童年》是一部记录高尔基从三岁丧父后到十岁之间发生的故事,短短的七八年里,高尔基经历了人间的悲苦。尤其是她外祖父残暴对待他和母亲的过程令他产生了一定的童年悲惨阴影,两个舅舅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令他对亲情丧失了信心,母亲的再婚生活彻底泯灭了高尔基和母亲的希望,精神萎靡、脾气暴躁的母亲将高尔基所有的期望扼杀在那段旧时光里,母亲的离世开始了高尔基另一段生活。在我们的印象中,童年的时光会一直到十二岁结束,而高尔基的童年只有三岁到十岁之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许就是这样的意思。有着痛苦童年的高尔基不仅在生活中不受家人的待见,在学校中也常常受到刁难和冷落,本该享受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孩子却成为了将仇恨和悲惨集于一身的苦命人。
二、时代背景下的黑暗社会
在高尔基的那个时代不是一个幸运的时代,沙俄正处于社会的变革,军事暴力充斥着整个社会,人民企图通过武力变革改变现状。时代的黑暗造就了英雄,高尔基更像我们的鲁迅,用自己的文笔来呼唤整个社会集中力量为了幸福扛起战斗的大旗。动荡的社会不是所有人的动荡,最终受尽残暴折磨的人还是那些无权无势的下层人民,他们没有工作和补偿,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三餐不饱。每个人都为了忙于生计而奔波,时刻都有被殒命的危险,人们悲惨的生活难以用词语形容,疾病、贫穷、动乱、饥饿时刻困扰着底层的人们。正因为高尔基从事过社会各种底层人们的工种才让他对于黑暗统治阶级下的社会更有感触,十岁的他便开始了打工生涯,门童、搬运工、学徒、面包工人的工作让他感受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难以抹去的童年阴影给他更多的动力去颠覆这个时代。
三、任何时代存在的社会通病
黑暗让高尔基更加珍惜阳光,每个时代都不曾达到完美,即便是今天也是如此。时代变了,社会的病毒发生了变异,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保、人类健康、法律公平、政治廉洁等方面内容,实际上并非如此想象般美好。社会的通病就是在于阶级的压迫与不公,每个时代总会由金字塔一样的形状构成这个社会结构,底层的人只是比以前好了一些,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永不会过时的口号。当人们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的今天,我们开始打破阶级感,开始追求自由与民主,对这个世界寄予厚望。然而,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恶意,有那么一群人总会得不到社会的关注,没有人能够为他们发声,没有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太多太多的苦水不能倾吐出来,社会的通病以此而继续存在。
四、《童年》对人们的启发
《童年》可以放大到整个人生,每个人都不可能过着一帆风顺的生活,只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才能令世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高尔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最悲惨的不过于此,童年失去双亲、亲属虐待、社会动荡、工作被欺负、学习被歧视,最终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不正是歌颂高尔基这样的人吗?太多的痛苦会打败很多人,一个真正失去希望的人才会成为命运悲惨的代言人,高尔基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和他一样在默默地奋斗。他们通过打工维持生计,在打工的同时来读书提高自己的学识,观察与体验人间悲苦来强大自己的心智。正如我们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高尔基用自己的行动向前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证明他做到了,没有被悲惨的世界打倒,没有被苦情的人生战败。
五、结语
一部有价值的小说一定是在某一方面能够激励人们,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心理鼓舞,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高尔基《童年》这部作品就是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文学作品,异国风情和旧时代的黑暗社会残害了整个底下阶层,人们因此而发生了性格的变化,再好人也被折磨的不像样子。文中不论从正面人物形象的描述,还是对于反面教材的撰写都展现出对当时人们的一种激励,也让每一代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深刻领悟到一个人在逆境时期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多么的重要。当一切苦难跟着时间流逝后,带给我们便是人生难得的精神财富,最艰难的时刻被克服,剩下就会是越来越好的时光,人生如此,小说也如此。离开童年的高尔基进入到成人的世界,长大成人后的他会因为他悲苦的经历而更加珍惜未来的生活,这段回忆成为了他在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笔印记,影响着无数的读者,激励着大家与悲惨生活的对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