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及相关对策
高 辉
农业产业作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农户增产增收的最基本产业,历年来在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效地发展农业产业,丰富产业链,与第二、三产业形成联动效应,协同发展,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利用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相应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向集约型的转变,并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推出相应建议。
农业产业 集约型 建议
一、前言
农业产业是我国农村居民实现增收脱贫的基本依托,是提高3000万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实现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关键之一,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尤为重要。农业产业分为农林牧渔业,其产业全链条从业人员及其庞大,且这部分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是农业产业扶贫的重点对象。因村、因人的进行分类指导,有效发展农业产业,以产业经济增长作为车头,带动全产业,实现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长,达到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的目的。因此,如何加快农业经济增长,发展农业产业是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二、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
根据相关研究,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有资本投入、农业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政府相关政策、管理水平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等。可以将前三者归于物资要素,政策、管理及科技进步归于非物质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增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在各种物质及非物质要素质量不改变的条件下,加大物质要素的数量投入,以生产更多的农业产品。这种依靠资本、人力等数量投入规模的增加来换取产品的方式,称为外延式增长,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常用的方式。
第二,在物质与要素投入数量规模不变的条件下,依靠非物质因素的改善,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这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叫做内延式增长,而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使农业生产方式由依靠物资要素投入向依靠生产技术、设备改进转变,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减少资源的浪费。
第三,则是混合第一、第二两种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包含依靠物资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也包含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延式增长。由于农业经济增长陷入瓶颈,以往传统农业依靠物资资源投入的生产方式逐渐乏力,且效率低下,因此,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延式的农业经济增长就成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
农业科技进步不但会对原有的旧技术进行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利用物资资源,还可以带来新技术,新产品。以往需要几个、几十个劳动力完成的农业生产,在引用新技术、新设备后,可以只需要少量的操作人员就可以胜任,大大的节约了人力物力;在农村进行的农业生产,如小麦、水稻的播种收割,现在大多数都采用了机械化,即机器播种,机器收割,农民只需要对农作物进行日常除草杀虫等工作,劳动量小且占用劳动力少;企业采用新技术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生产产品的质量,使企业更具活力竞争力;新技术还可以带来新产品,拓宽农场品市场面,培养新的消费群体,带来农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整体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提升。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呈现后力不足的现象,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对各个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使传统资源密集型生产向技术创新型转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是处于第三类混合型生产方式,说明正处于半集约状态,即由第一类增长方式向第二类转型,新技术、新设备越来越普及,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经济增长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因此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需要不断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农业科技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及农业企业,这里面研究机构和农业企业的研究人员很大一部分是从高校聘请的,所以应当重视高校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充实研发队伍的后备军;其次,由于农业科技研发的特殊性,往往需要投入的资金规模庞大,相关设施的建设周期长,成本、见效慢,所以研发的相关机构企业资金压力沉重,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对一些进行技术创新的研发企业机构予以扶持,如减免税收及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然后,针对新技术的实验、推广和转化,需要有效的措施减少相关环节的障碍,保证科研成果顺利进入农业生产,这对于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及时将新技术推广到农村农户尤为重要;最后对于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产权,政府部门应当进行有效监督,坚决打击盗用、侵犯产权的违法犯罪分子,切实维护保障相关科研人员、企业的合法权益。[1]张浩,陈昭.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研究——基于分省非稳定面板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8(1):61~75.
[2]闫俊强,李大胜.我国广义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9(3):60~62,71.
[3]吕业清.中国农业科研、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9.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高辉(1989-),男,汉族,四川成都人,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