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学术范式:演化、困境及动向
宋晓琴1海 敬2
文化与科技均对学术范式产生重要影响,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是科学与文化整合的集中体现,但并没有完全摆脱神学的束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学术范式面临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与价值理性的持续式微的困境。科学与文化的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将是未来学术界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与必由之路。
学术范式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文化与科技均对学术范式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学术范式发展的必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是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科技影响文化层面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人的思维等,文化又反过来是科技得以发展的土壤。科技与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文明成果,既牵涉面向手段与目的的工具理性,又涉及精神与意义的价值理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理性在改造大自然中扮演了中坚角色,而价值理性则显得日渐式微,使人类在获得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陷入严重的生态与人文危机。在学术研究领域,同样也出现过度依赖科技,过度崇尚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的风气。反思目前科技与文化割裂的困境,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学术范式意义重大。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学术范式的演化
理性是学术研究所遵循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历史范畴。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面对浩瀚的宇宙就展开对自然奥秘的理性探索。他们透过纷繁的自然现象,去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世界统一性认识。泰勒斯提出的“万物源于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的“万物的本原是气”等都是早期人们关于世界本原的认识。这些观点是西方思想开始摆脱神的束缚走向理性思考的肇始,他们用一种或若干种基础物质取代了宗教神话中超自然的主宰力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世界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需要的因素。[1]同时,希腊人把数学提高到哲学的层次,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借助数学去认识世界,这也是科学精神所不可缺少的,为科学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学精神产生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当中,人文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古希腊神话和先期文学作品中。著名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古希腊著作里,人们可以感悟到希腊人关于道德的思考,并可以体会到这些道德对于人的行为与思想的规范诉求。普罗泰戈拉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该观点把人的认识看作是衡量万物的尺度,也就是把人置于哲学思维的中心。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道德即知识”一方面体现了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则使这一精神具有了思辨理性的色彩。他把人从传统的权威当中解放出来,通过反思自己的状态来认识本质的人。
因此,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是科学与文化整合的集中体现。科学精神是在质疑自然与本性合理性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人文精神是在对人的习俗、伦理、存在和价值进行探寻的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与文化的分离、冲突和对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相反,在早期的人类文化样态中,科学和文化是充分整合与内在统一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都是人类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性的两翼,他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但是,由于融合科学与文化的理性在此时还处在初级阶段,其本身或多或少地仍带有神秘色彩,并没有完全摆脱神学的束缚。到了中世纪,理性之光就被顽固并强大的基督教神学所遮蔽,社会处于宗教统治之下,人们的精神再一次滑入无知和迷信之中。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学术范式的困境
(一)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工具理性也被称为技术理性,源起于韦伯的合理性概念,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实践目的而运用的中介方法,具有工具性、目的性和效益性等特征。[2]工具理性是西方理性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主要指向主导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在功能方面,科学技术确实是人类实现改造自然,增加社会财富的中介手段,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逐利性。工具理性是科学技术文化的主导力量,是科学技术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它逐渐成为人们信赖的不二选择,受到非理智的顶礼膜拜,从而出现了科学是万能的思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具理性开始蔓延和扩增,已经在人类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人们看来,行为的有用性和有效性是最为关键的,任何可以获得“成功”或“效益”的短期行为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如此,科学技术的方法与功能被人为地片面化、绝对化,人慢慢地丧失主体性而沦为工具的奴隶,科学技术的应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规范。
对于自然的态度方面,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使人们以符号化、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为标准判断一切,惯于采取总体控制的原则,追求人类利益的最大化,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理性本身固有其合理的价值,但如果理性的形式仅表现为“对自然的控制”,那么这种思维将会扭曲,必然会使人们误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片面强调逻辑与规则的重要性,忽视现象的差异与特殊性,把现象的复杂性、情境性、丰富性片面解读为数学符号、逻辑的规范性,使双向互动的主客体关系归结为单一的逻辑关系,导致奴役自然意识的生发。自然变为人类掠夺和征服的对象,科学技术慢慢失去了原本对自然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以工具理性为核心,会让人们热衷于满足短期的物质需求,追求经济利益和生产力最大化,而忽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如果工具性思维传播到社会各个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自然界生态系统的每一个单位,人类将面临更大的人文危机与生态危机,将使人类濒临全球灾难的边缘。目前全球变暖,各种极端天气频频出现,人类已多次尝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苦果。在学术研究领域,过度追求工具理性的后果也显而易见,使得学术研究成果打上了工具理性的烙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关注表面现象,忽视内在的人文基础,使得研究成果缺乏对于客观实践的解释与应用,背离了学术研究求真、求实的价值规范。
(二)价值理性的式微与萎缩
由于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学术研究的价值理性渐渐式微,在学术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科学精神丧失,甚至走向失范和混乱的现象。更进一步,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在很多研究中漠视人的基本权利与尊严,人被技术与符号所刻画,沦为“单向度”的人。[3]学术研究领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错位导致学术精神缺失,学术不端、学术功利化等混乱与失序,对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来改变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现状。学术研究同时是促进人类文明前进和知识积累的动力,如果学术研究领域缺乏理性精神,不能做到客观公正、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势必导致学术不端、学术混乱的现象,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失序与混乱。
从人文精神层面来看,科学技术进步的初衷是为了使人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得到解放,使人拥有自由和尊严,提升人类社会的福祉。但在现代社会中充斥着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有用性、效益性成为一切活动的行动指南。反观人的思想,人们更注重短期利益,关注当前利益,忽视科技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理性,也忽视对人本身的价值、目的和意义的反思,人成为工具理性的奴役和控制对象。价值理性的式微加强了工具理性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异化力量,进一步导致工具理性的扩张,使价值理性越发萎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发展陷入扭曲的怪圈,社会发展陷入严重的困境。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学术范式的动向
人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人类文化同时包括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人类理性也可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以来逐渐取得优势地位,成为盛行一时的哲学思潮,其特征是片面夸大自然科学的效用与适用性,从功利主义的角度理解自然科学,把自然科学异化为人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这使得人类更多地看重眼前利益而不加节制地使用科学,使科学促进人类发展的初衷发生改变,给整个人类社会与环境生态带来严重挑战。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采取反工具理性、反自然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如核危机、破坏生态环境等负面影响。科学如何造福人类,改善环境,关键在人类自身。[4]首先,价值理性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它更加关注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追溯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崇尚人的行为要符合价值观,倡导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自然采取友善的人道主义态度。只有把价值理性放在与工具理性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消除偏执一端的科学万能论,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其次,科学技术的负效应背离了人类追求科技进步的初衷和人类的道德理想。因此,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都不能独善其身,把自己置身于科学的社会问题之外,也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看待自己研究的成果给人类可能带来的危害,而必须怀着一颗崇高的为人类造福的心态开展工作,要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在科学与文化融合的范式下开展学术研究。再次,把握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撰文指出,今天的社会正处在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的转变时期,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越需要人的情感。实现科学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人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加深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情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近期,学术界主张将文化与科学融合起来开展研究的倾向愈来愈强烈,并且在工具理性思潮中日益表现出对价值理性的重视。科学和文化的融合将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人类文化成果。科学与文化的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将是未来学术界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学术范式将是每一位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
[1]苗壮,郑克岭.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与融合[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25~28.
[2]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邓环.科技文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融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25~28.
[4]高剑平,唐咸来,曲用心.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整合[J].求索,2003(04):154~156.
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研究所;2.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本文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学术范式与理论框架研究》(项目编号:YB201712)。
宋晓琴(1980-),女,汉族,甘肃靖远人,硕士,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研究所馆员,研究方向:事情报、信息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