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析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1741
卢剑明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析探

  卢剑明

  自人类诞生以来,谣言就如影随形,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谣言传播更快更广,更加泛滥,而且传播模式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网络 网络谣言 传播机制

  自人类诞生以来,谣言就如影随形,时不时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谣言更是泛滥,使原本纷繁芜杂的社会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给当今的人们进行理性和正确的行为选择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影响。更有甚者,有的网络谣言还会引发社会恐慌,激发群体性事件和暴力冲突,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与安全。有鉴于此,为了有效破解或将谣言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就必须对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以进一步完善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一、网络谣言传播更快更广的原因

(一)谣言传播者的有意传播

  网络是一个媒介和平台,它只是可供人们利用的一种技术和工具,因而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尤其是进入自媒体的当下,网络这一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然而不同的人会出于不同的目的而去使用它,这之中就不乏有意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组织或机构。

  (二)在谣言面前,网民推波助澜

  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的网络谣言一般都是基于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而产生出来的。因为这些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往往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加之这方面的权威信息的发布要么缺失要么模糊,从而使不少利益相关者的内心急躁、焦虑,心理承受能力减弱,进而导致一种不安情绪在网民中蔓延。如果这种情形得不到有效改善,网民就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去挖掘、传播“小道消息”,极大地侵蚀人们对这些“小道消息”的甄辨能力,也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空间变大,极易导致谣言在网络中肆无忌惮地传播开来,从而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网络信息推送中网站的取舍把关不严

  社会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素材,而不是所有的信息素材都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近年来,不少网站为了博取点击量,集聚人气而有闻必录,不管其有没有事实根据或是否得到证实,在信息推送时根本没有进行严格的取舍把关。正是这种严格把关的缺失,使得很多冲击眼球却没有事实依据或得到证实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行其道,成为谣言大肆传播的重要推手。

  (四)信息高速公路和各种社交网站的加速发展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的媒介和平台,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各种社交网站也获得了飞速发展。谣言的传播也因此而具有一个了方便、快捷而自主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环节

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尽管都是虚假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谣言也是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一种反应,是人们认识和应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认知、心理反应、社交方式等影响和制约着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及其内容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谣言传播独特的过程。

  (一)网络谣言的发端

  为什么会产生谣言?从浅层次来看,网络谣言之所以产生出来,可能和谣言制造者的相应目的有关。比如,出于获取经济利益、满足畸形表现欲望、个人恩怨报复或泄愤、规避不可抗拒的风险等原因,而对某些事件进行肆意的歪曲和篡改,并通过网络进行推送和发布,进而谣言形成,也即是谣言的发端所在。从深层次来看,当下谣言频发,和我国目前社会正义缺失、道德失范、信任降低、社会风险增加等客观环境有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转型给人们造成了“失控”的不安全感觉,使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困惑和不安全的感觉,而某些“话题”、“发声”或“事件”则极易把上面的紧张情绪激发起来,并引起他们的关注,使这些“话题”、“发声”或“事件”迅速成为公共事件,这些公共事件也就成了网络谣言产生的导火索,谣言就此而发端。

  (二)网络谣言的开始传播

  继发端之后,网络谣言就要开始传播了。为了提高点击率和关注度而主动地迎合人们的同情心理、从众心理、窥私心理、泄愤心理、投射心理,在没有证实或事实根据的情况下,有些网站和社交媒体就对这些信息进行大肆报道和传播,甚者有些网站更是集中和反复报道这些信息,在短瞬之间就使这些信息广泛散布于社会之上,致使人们无法辨别真伪,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逐步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三)网络谣言内容在造谣者和受众间的互动中逐渐固定

  为了达到制造谣言的最终目的,在网络谣言传播开来之后,谣言制造者会根据通过网络平台的网友受众的反馈情况和事件发展情况对网络谣言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将之迅速推送给广大网友受众,网友受众也因此再次接受修改和补充后的谣言。谣言内容就这样在制造者与网友受众间借助网络平台密切互动中逐渐固定,即成为一个完整事件型类。在这样的阶段内,如果没有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或相关辟谣,网络谣言就会更加强化,更加坚定网友受众对谣言的信任态度和行为选择。比如,2011年发生的蔓延至全国范围的“抢盐风波”。该谣言的基本内容就是关于吃食盐可以防核辐射的这种信息。由于在发端和开始传播时没有相关权威信息及时发布和引导,致使该谣言瞬间传遍全国。当这个谣言在制造者和网友受众系列互动中基本定型下来的时候,即使专家和权威机构全力进行辟谣,也难以将之平息,抢盐潮仍大规模进行,而且迅速波及全国。

  (四)网络谣言会终结在某种形式上

  和任何事物一样,网络谣言也有其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运动过程。历史和现实也表明,网络谣言不会以同一形式永久存在和传播。具体说来,网络谣言终结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我消失。即某一网络谣言因其不能持续保持网络受众对该谣言内容的同情、窥私、泄愤和投射等心理而没有市场后自行终结。二是网络谣言因新的谣言出现而终结。三是网络谣言因外部强力干预而终结。

  总之,要有效地终结网络谣言,就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网络谣言的发端、开始传播、内容逐渐固定和终结等环节,做到一旦有网络谣言冒头就必须发布相关权威信息和开展有针对性辟谣行动,尽可能避免或是减轻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三、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模式

在当前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愈加频发,其产生和传播方式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结合近年来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尽管网络谣言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如下四种。

  (一)模式之一:爆料→发酵→谣言形成

  网友爆料是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最容易和最普遍的一种模式。在自媒体时代,每个网友都可以利用自媒体发布、接受和传播信息。而当一个单个网友和其他的单个网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传播现象中集合行为。由于匿名性的特点,这个集合行为往往就会容易处于一种没有相应约束机制制衡的匿名时空里,在彼此不暴露自身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可以在网络上不受任何约束地交流,这就给那些想放肆宣泄自己情感或不满社会的一些网友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媒体平台。当然,也有部分网友为了个人私利,到处传播谣言,使谣言越来越多,最后由于其他网友的盲从效应而整合成一个极不正常的集合行为,致使谣言泛滥。由此可见,这种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模式,概括起来,就是网友爆料,然后各类社交媒体平台陆续转发,事件由此开始发酵,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权威信息发布缺失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很多网友逐渐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意见,选择沉默和附和,网络谣言由此而经爆料至发酵到最终形成。

  (二)模式之二:首发→炒作→大V参与→转发→谣言形成

  当前,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介质越来越成为自媒体时代最便捷最活跃的社交平台。就近年来谣言产生的源头来看,网络上的多数谣言最开始都是由论坛、贴吧、微博等社交媒体发布出来的,而且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谣言往往是一些网络推手和网络大V根据他们的“议程设置”而捏造出来的。所以,不难发现,这类网络谣言大多都是经由网络社交媒体发布出来,然后由不明真相的网友竞相转发,从而在网上各个平台发散开来,而网络推手和大V们乘机引导网民、媒体、甚至整个社会进入他们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之中,而这些推手和大V们则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翁之利谣言继续散播,从网络蔓延到现实,破坏社会秩序。

  (三)模式之三:话题炒作→报道→讨论→谣言形成

  目前,在网络界存在一个受雇于专门网络公关公司的特殊群体——网络水军,而且业已成为一门职业。为了获取利益报酬,他们不管消息真假和事件的真相与后果,为把网上某些个人的“话题”、“发声”或“事件”让网友都看到,就通过在网上注水发帖,对这些“话题”、“发声”或“事件”进行网络炒作,散播开来,助推网络谣言的传播。在这些“话题”、“发声”或“事件”炒热之后,一些门户网站也加入进来。它们以“网友爆料”或“平衡报道”名义将这些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刊登和报道出来,以博取点击率,增加浏览量,而不是以理性的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每一则消息。看到权威媒体也进行刊登和报道,网友就更加不会质疑那些网络水军推送“话题”、“发声”或“事件”,纷纷加入其中,于是网络谣言越演越烈,进而由虚拟的网络传导至现实社会,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

  (四)模式之四:爆料→主流媒体报道→网络转载→网络谣言形成

  当今,象报刊、杂志、电视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为了吸引注意力,有时也会不负责任地将网络上的谣言经过添油加醋后刊发出来,制造不实的信息。正如光明日报所指出的,“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和转载新闻时,越来越喜欢‘标题党’,无非是想让新闻更具权威、更吸引眼球,但是,‘标题党’往往歪曲事实,误导公众,实为新闻报道之大忌。”它们这样做,不仅使得网络谣言频发,也更加弱化了主流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李景豹,等.网络谣言的综合治理探析[J].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05).

  [2]黄文义,等.转型期网络谣言传播过程及政府治理机制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3]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318/c364391-24662 668.html,2014-3-18.

  [4]戴超.当下中国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16~18.

  [5]宋洪阳.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防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13.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度项目(项目编号:MKS1414)。

  卢剑明(1978-),男,汉族,江西寻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