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它在光明的一边,也在黑暗的一边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9568
张执浩

  它在光明的一边,也在黑暗的一边

  张执浩

  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帮写诗的兄弟去宜昌车溪参加一场以诗歌之名组织起来的旅游观光活动,席间,一个自称“毛子”的当地诗人端着酒杯过来敬酒,那应该是我们的初次见面。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活动或许算得上是新世纪湖北诗人的第一次大规模集结:老中青、传统与现代、官方和民间……各路诗人都汇聚到了当年国军曾殊死抵抗日军西进的关隘(石牌),尽管活动的内容已经相当模糊,但其象征意味在日后越来越明显起来。此后,湖北整体的诗歌格局、面貌都发生了转变,一大批年轻的、民间的和潜在的优秀诗人陆续浮出水面。毛子就是这批新锐诗人群体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视写作为切割/我把说出的,重新放入/沉默之中”。在一首题为《那些配得上不说的事物》的诗里,毛子以一种沉痛的口吻说出了他对眼下这个时代的隔膜和鄙夷,尽管他深感“说,是多么轻佻的事啊”,但在沉默与说出之间,他仍然选择了后者。

  一个诗人,当他清醒地意识到言说的无力感后,怎么说就成了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毛子是一个本真的诗人,长期挣扎在生活底层,青春期的叛逆导致了他整个青年时代的不顺,让他被迫徘徊在社会的边缘。我曾听他在酒后给我们讲述过那一段时期的颠沛经历,从小县城一路狂奔,最终踯躅在新疆的大漠边陲,在下等酒馆和盲流人群中盘桓穿梭多年。这些经历后来对他的写作有着至关深远的影响。沉痛是毛子诗歌中一贯的主题,罪感,羞耻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省和批判意识在他的每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我很少读到过毛子惬意平和的诗句,他的语言充满了与世界的对峙和紧张关系,以及在与生活的牴牾和摩擦中发出的撕裂撞击之声,即便是在他早期描述童年经验的《捕獐记》中,也能看到诗人一心向善,却不得不恶中取善的愿望。

  当代诗歌写作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对所谓“现实的关注”不够,缺乏处理所谓“重大题材”的能力。姑且不论这种攻讦是否合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持这种论调的人大多数是不读当代诗歌的,起码是对当代诗歌缺乏整体了解的。事实上,毛子(以及毛子们)的写作一直就紧贴着现实,吸引他的注意力从来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被寒风刮伤的人脸,被雪花掩埋的骨骸……他感兴趣的是所有表象之下潜在的真实:被漠视,被遗忘,被凌辱,被践踏的各种存在。所以他才会发出这样的太息:“什么时候月亮变成诗词的月亮、乡愁的月亮/和卿卿我我的月亮/什么时候我抓骨头的前爪,变成/握豪笔的双手/写啊写,可我的脊柱/不再与大地平行”(《月亮》)。这样的叹息长久回旋在毛子的内心深处,以致于让他成了一个看上去有些郁郁寡欢的人。

  诗歌究竟该如何表现“文学现实”?当代诗人们其实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所有的选择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它首先应该是诗歌的。毛子的优秀之处就在于,他已经具备了化解生活现实的能力,并且还具备将之转化为诗歌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站在道德高处俯瞰几眼指点几下就可以完成的,它依赖于诗人对生活持久地关注,从中培育出一种人之为人的普遍情感。

  在一首献给诗人朵渔的诗中,毛子写道:“就像一根火柴,未曾划亮/它在光明的一边,也在黑暗的一边//而最大的恶,终将被/最高的善抱起”(《致朵渔》)。在这里,“划”就是选择,燃烧,照亮,直至灰烬。

  在与毛子断断续续的交往过程中,我发现,他对语言的洁癖体现在“非如此不可”上,也就是说,他的这种“以少胜多”并非出于诗艺方面的考量,而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言说本能的不信任感,这种惶恐一边挤压着他一边催逼着他,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使用了非常急促甚至多少有点气喘吁吁的语气,譬如《急需品》,譬如《咏叹调》等。

  每次阅读毛子的这一类作品时,我都仿佛看见了一个从乡村暗夜里急匆匆跑来的报丧人,在广阔的夜色里,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在跳荡。毛子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沿途拍打着沉睡的门扉,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已经遍体鳞伤,急需我们去为她疗伤。而疗伤的手段是善,也是隐忍:“我有一个拍纪录片的朋友/他去了一趟西藏,呆了数月,却始终没有打开镜头/他说,哪怕打开一点点,就是冒犯,是不敬/是谵妄中的不诚实//谢谢这样胆小的人,持斋戒的人。/谢谢他们在一个二流的时代/保留着一颗失败之心”(《失败之心》)。

  谢谢毛子,这个穿越了黑夜的报信人;谢谢他用自己的作品回应了我在《诗说》一文里对“同道者”的判断:“被我视为同道的作家,应该是这样一种人:他心怀绝望却永不甘心;他把每一次写作都当作一次受孕,并调动起全部的情感来期待这一刻的来临;他是生活的受迫者,同时还有能力成为自己的助产师。这样的写作者最终可以从宿命出发,抵达不知命运忘其命运的境界。”

  张执浩,著名诗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汉诗》执行主编。1965年秋生于湖北荆门,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撞身取暖》《宽阔》《欢迎来到岩子河》和《给你看样东西》,另著有长、中、短篇小说集多部。作品曾入选200多种文集(年鉴),曾先后获得过中国年度诗歌奖(2002)、《人民文学》奖(2004)、《十月》年度诗歌奖(2011)、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2013)、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2014)、《诗刊》年度诗歌奖(2016)等多种奖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