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东北中学发展始末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9027
孙 璐 徐创新

  浅析东北中学发展始末

  孙 璐 徐创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东北三省,不甘忍受日伪组织奴役的东北民众,纷纷逃亡关内。东北爱国人士为救济东北入关学生,于1932年在北平设立东北中学。它是一所专收东北流亡学生和教师的学校,几易校址,由北平到鸡公山,继而到长沙,辗转迁徙,最后到自流井静宁寺。1941年10月,宣布结束办学。东北中学的成立,收容和安置了辍学无家的东北学生,培养了抗战优秀军事骨干,同时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东北中学 流亡 学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入关学生相继携伴逃往关内,流亡到北平。为安置这些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东北流亡师生,阎宝航、杜重远、高崇民、车向忱等东北爱国人士商请张学良筹设东北学院。东北学院初设在西单皮裤胡同24号,分为大学和中学两部。后大学部另寻校址迁出,为东北大学,中学部则于1932年改称为东北中学。张学良将军自任董事长兼任校长,王卓然为副董事长,高崇民、阎宝航、孙恩元等为董事,王化一为该校主任,均为东北籍人士。东北中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张学良和东北救国会,国民政府也会补助一部分,“查九一八事变之后,为救济关外失学青年计,在北平重开东北大学及设立东北中学,经行政院第九十一次会议决定,饬财政部按月拨发补助东北大学25000元,东北中学8000元。兹据该主管(教育)部补编二十一、二十二两年度补助费追加经常概算,……。查核尚无不合,拟核定该东北大学及东北中学补助费二十一年度三个月为9900千元,二十二年度为396000元。”[1]

  东北中学在“九一八”事变后应运而生,不仅仅是为了安置和收容东北流亡学生,还是为了培养优秀的救国力量,抗日救亡。因此,东北中学不只设有与其它北平中学一样的文化课,还特别重视军事课程,且极为严格。东北中学采取军事化管理,男女同学统一军装,上课及作息时间以军号为令,实行早晚点名制度等,东北中学为约束管理学生还实行奖惩制度,“每人入校后设有二十七分操行分,遵纪守法者加分,违法乱纪者扣分,二十七分扣尽者予以除名。”[2]除教育部规定的学校课业外,东北中学还要求实行军训。军训教官由东北讲武堂教官担任,进行编队训练。军事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科,一种是术科,所谓学科就是指课堂教授的军事知识,所用教材为《步兵操典》、《射击教程》等。术科则是操场训练,主要进行野外持枪演练。张学良将军先后拨给东北中学军训枪械,“七九步枪600余支,重机枪6挺,轻机枪11挺,手枪若干只,子弹10万余发。”[3]由于长时间的军事训练,东北中学学生的军事素质明显要好于其他普通中学。在1934年全北平的中学军训中,东北中学表现出色,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东北中学实行的军事化训练,为东北义勇军训练了军事骨干,同时对抗日救亡起到了积极意义。

  1933年下半年开始,东北中学相继确立入学、升学和毕业等考试制度,并将寒假招生的政策,改为全国统一秋季招生。使用的教学书籍也是全国统一规定的教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还聘任了一些如常静宇、李永佶、卢兴阶等优秀老师,使得东北中学的学习成绩方面不低于其它北平学校学生的成绩。此外,东北中学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在体育活动方面,学生组成篮球队、排球队进行校内校外比赛,1934年中旬,东北中学参加华北运动会,在篮球比赛项目中取得了冠军的好成绩。为应对战事,学校当局还组织了如宣传鼓动、医疗急救、电讯收发和吉普驾驶等活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这些活动同样也包含着抗击日寇、救亡图存的内容。学校学生还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京剧团、话剧团等,进行文艺演出,内容基本都是演唱流亡歌曲。全面抗战爆发前,学校又兴建浴池,充实医药,改善师生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同时各班级经过选举成立学生自治会,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恶行。

  1935年《何梅协定》签订后,规定凡带有抗日倾向的团体、学校,必须撤离北平,则张学良为继续安置东北流亡学生,将该校从北平迁往鸡公山,此时东北中学的处境更加窘困,抗日的道路也愈加艰难。东北中学内部人事关系复杂,党派林立,一些反动组织,明争暗斗,压迫进步师生。1936年初,王化一开除11名进步学生,并用校警强制将他们送下山,引起全校学生罢课,并去武汉请愿。当时张学良已调任西安,他获悉此次事件的真实原因后,将王化一及其亲信全部解职,同时任孙恩元为代理校长。孙恩元更换了部分教职员工并聘请优秀教师任职,使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东北中学沉闷的局面。

  西安事变爆发后,东北中学已为政府当局所不容忍,收缴了东北中学所有军事训练中的武器装备。“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发动大规模战争,东北中学师生群情激奋,积极投入抗日救国工作当中,众多学生走上了抗战的前线,为民族献出了生命。1938年的暑期,武汉形式吃紧,东北中学被迫由鸡公山迁往长沙,八月初在湘西邵阳桃花坪找到校址,九月份恢复上课。过了半年,由于战事吃紧,国民党军队步步后退,东北中学再一次跋山涉水,迁往到四川省,历时八个多月,到达自流井静宁寺。1941年10月,东北中学宣布解体。

  东北中学的发展是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设立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第一,挽救了流离失所的东北学子,使其免遭失学的危机;第二,保证了东北青年的基本生活,第三,为抗战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培养了军事人才。

  [1]本院行审计部训令——令转东北大学及东北中学补助费追加二十一、二十二两年度经常概算一案由[J].检察院公报,2003(23).

  [2][3]李彦,吴小铁.千磨万击还坚韧—吴铎回忆及回忆吴铎(上册)[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8:30~31.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