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罗尔斯对两种功利主义原则的局限性分析——基于原初状态的视角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9039
毛羽可

  罗尔斯对两种功利主义原则的局限性分析
——基于原初状态的视角

  毛羽可

  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区分出了两种功利主义原则,即,平均功利主义原则和古典功利主义原则。罗尔斯从原初状态的视角,对这两种功利主义原则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前者的局限性体现在概率判断的不可靠性和期望的特殊性质上,后者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把“不偏不倚”非人格化。通过这样的分析,罗尔斯试图为原初状态基础上的两个正义原则优于功利主义原则提供论证基础。

  平均功利主义 古典功利主义 原初状态

一、罗尔斯对平均功利主义原则的局限性分析

功利主义是什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将功利主义的主要思想表述为:“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所有社会成员满足总量的最大净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1]也就是说,只要社会制度的安排,能够实现社会幸福量的最大净余额,这个社会就是正义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功利主义原则,一种是平均功利主义原则,另一种是古典功利主义原则,罗尔斯分别将其简称为平均原则和古典的功利主义。在罗尔斯看来,尽管这两种功利主义原则的实际推论大体一致。但是,从契约论的视角可以揭示出这两个原则是明显不同的观念:平均原则和古典原则都追求功利的最大化。但是,与后者指示社会达到最大化功利总数不同,前者追求最大化的平均功利,即人均功利的最大化。

  在罗尔斯看来平均原则比古典功利主义更可取。因为按照原初状态的视角来看,平均原则在实际运用中更接近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排除功利人际比较的问题不论,如果做选择的各方能够被看作理性人,并且没有对冒险的反感和遵循不充足理由原则的情况下,从原初状态的观念导向平均原则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平均功利主义在做人际比较的时候,会把不确定性的态度纳入考虑,这种不确定性导致理性人在做选择时基于对风险性的考虑,会对较不利者的利益赋予更大的权重,这种倾向符合罗尔斯自身的正义理念。然而,在罗尔斯看来,平均原则面临着两个困难。第一个困难是平均原则必须根据不充足理由的原则来推理,并且要使用风险性颇大的概率计算方式对正义原则进行选择。这种依靠概率判断的选择方式,使得对正义原则的选择取决于特殊的冒险态度,即:“受到特定个人对风险的这种或那种方式的偏好的影响”。[1]在罗尔斯看来,这种方式既不如在无知之幕下对正义原则的选择基于理性人的理性评估的方式合理,也增加了选择正义原则的随机性。平均功利主义的第二个困难体现在其期望的特殊性质上。平均原则的推理“是以一种特殊的个人观为前提的”。[1]平均功利主义者在计算期望时,往往用一个单独的偏好体系来作计算,以此寻求期望的确定性和统一性。然而问题在于:“每一功利都是以不同个人的偏好为基础的。有多少独特的人,就有多少不同的功利”。[1]这就难免陷入了人际比较。而在原初状态的环境下,概率论证和人际比较方式的合法性条件都被排除掉了。

二、罗尔斯对古典功利主义原则的局限性分析

罗尔斯认为,古典功利主义的观点主要联系于“不偏不倚的同情的观察者”的概念。[1]在古典功利主义者看来,判定一个社会是否正义,取决于一个“拥有所有有关的环境知识、有理性的和不偏不倚的理想观察者将从一种普遍的观察点”对其赞成以否。[1]这一原则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不偏不倚、对所有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性的想象能力,这些要素能够防止自我利益和偏见的歪曲以及保证他人的意愿得到准确的评价;另一个部分则是同情心,它是拥有普遍观察点的人看待制度时唯一起作用的心理学原则,可以保证普遍观察者的道德判断的深思熟虑性。罗尔斯将这种同情的观察者的定义与原初状态的条件进行了比较:“一面是完全的知识和同情的自居产生出一种对于满足的净余额的正确估计;另一方面则是在无知之幕条件下的互相冷淡引出了两个正义原则。”[1]在罗尔斯看来,古典功利主义的这种设置是成问题的,其问题可以归结为“没有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区分”。[1]具体批评可以总结为三点:首先,古典功利主义是一种一元论结构,它将所有的欲望融为一体:“把善规定为某种同质的特性或体验(如幸福或快乐),然后追求这种特征或体验的量(总量或平均量)的最大化”。[2]而罗尔斯坚持的正义理论多元论的,善是一种异质的东西,不同的善具有不同的价值,不能将其归为一个单一的欲望体系。其次,古典功利主义既追求幸福总量的最大化,又追求社会的制度安排公平公正,这就要求每个人对利益的态度都必须是利他主义的,而这是不可能的;而原初状态下的人是相互冷淡的自利主义者,并不妨碍对社会制度的选择结果的公正性,相比于古典功利主义,原初状态的设置更优。最后,古典功利主义是从同情的观察者的地位来定义不偏不倚,这就将不偏不倚非人格化了,而罗尔斯则认为,不偏不倚的定义依靠的是参与者自身的立场,参与者本身是具有人格的自利者,通过设置“无知之幕”使得参与者的选择公平公正,相比于古典要求的普遍的观察者,“无知之幕”更能保证参与者们做到公正无私。也就是说要想保证公正无私,古典功利主义者也必须设置一个“无知之幕”。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9:20,149~152,161~163.

  [2]姚大志.罗尔斯与功利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8(7).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毛羽可(1993-),男,汉族,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西方政治哲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