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张 英
高校社团文化是高校社团的价值凝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到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从而引领高校社团的健康成长,是学界的研究重点。纵观所梳理的文献得出,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对高校社团的含义与功能,特征与类型的分析,其次是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动关联方面。
社团文化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已有研究回顾
(一)高校社团文化的含义
从查阅的文献来看,关于高校社团的定义主要是以高校社团是以一种“学生群体性组织”为代表。这种观点以杨红兵对于高校社团内涵的界定为代表,即高校社团是以高校为依托,以大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业务爱好、专业兴趣、学术观点等其他方面的共同追求而自发组建的组织。[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总是受到生理、心理需求的本能驱动。”[2]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向、兴趣、特长、信念、观点的在校大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经学校相关部门审批同意成立的,并具备一定的章程,自发组织起来相对独立的学生团体。目前,学界还未对高校社团文化的含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归纳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观点:首先给文化下完整定义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他在著名的《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书中讲到了关于文化的概念:“基于民族学的意义上来说,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习惯和行为的复合体。”[3]何海兵认为,高校社团文化是高校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之中所沉淀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真正承载这些财富和氛围的物质基础等的总和。[4]浦卫忠认为“高校青年大学生是社团主力军”这一性质,在其论文《北京青年社团的文化取向(上)》中将其表述为“从某种程度上讲,青年社团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青年学生群体的亚文化。[5]张耀灿在《论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中认为“社团文化是由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6]
(二)高校社团文化的功能
以高校社团本身为视角,对高校社团文化进行研究,代卉霞、何海兵强调重点加强社团文化的功能发挥,第一是育人功能。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主要不是通过填鸭式灌输,而是通过社团活动以及社团成员所处的环境和形成的氛围之间的关系,在社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成员。第二是拓展功能,是指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社团活动锻炼自我,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第三是辐射功能。社团成员借助社团平台,促进学校校风建设,从而增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第四是媒介功能。通过经常性的社团活动,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学校之间进行协调和沟通。[7]董晓欢,王苑岭则从具体的功能表征概括为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实践能力产生影响,其说法一是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二是自我实现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三是相互交流中完善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8](三)高校社团文化的特征
纵观高校社团文化特征的已有研究,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罗成翼认为高校社团具有自发性、无序性特征。[1]白鑫刚指出高校社团文化呈现出以下特征:社团文化的类别丰富多彩,社团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灵活可变性,也使得活动内容更加新颖和活动范围更加广泛。何海兵提出社团文化应该与主流文化保持高度一致,体现社团文化独特的个性。肖迪明认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性表现在社团建立的自发性、群体目标的整合性、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行为规范的自律性和体制结构的松散性。[9]这些观点从不同方面归纳出了高校社团文化所具有的特征,给人以启发,为促进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四)高校社团文化的类型
以龙溪虎为代表,提出社团活动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活动空间为学校与社会的双重叠加,他还将高校社团划分为四种典型。这四种类型是分别按照高校社团的性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来区分的。第一种是政治思想型社团。这类学生社团往往是由一些思想要求进步的学生组成。第二种是专业学习型社团。第三种是娱乐型社团。第四种是服务型学生社团。[10]上述观点都从一定的视角对社团文化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社团文化应该是从属于高校校园文化,并且属于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关于高校社团已有研究成果大多是集中体现在高校社团的内涵与功能、特征与类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但是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撑,缺乏实证调研。社团文化建设从1999年开始就有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无专著,缺乏时代性。通过总结归纳学界关于对高校社团的研究现状,对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二、回顾与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
学者顾钰明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要对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一个建设、培育和践行过程,并不是在短时间里就能够完成的。[11]列宁曾经指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12]有的学者强调要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如罗迪的《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3]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阐述了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14]概而言之,理论界普遍认为,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高校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也应当与当今弘扬的主流价值相适应,共同促进高校的文化建设与繁荣发展。
(二)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吴小林的《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创新》一文中强调高校除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之外,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领域所呈现的时代特征,还要加强机制创新。[15]徐园媛认为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团、进新媒体、进学生公寓的新“三进”工程;[16]美国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认同作用,认同是文化与人格的桥梁。”尤其在社会改革期,对于文化认同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17]另外在叶莉英的《价值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核心要素》一文中也有提出价值认同的重要性。她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高校的价值认同创造一个和谐的宏观环境。[18]
2、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互动关联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对象,在全校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而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群体活跃度最高的组织,具有重要的载体功能,能够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寓教于乐中传输。有学者将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划分为以下几个载体:实践载体、环境载体、活动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它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引领,也是实现社团育人功能的有力保障,更是使社团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食粮。分析表明,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现状,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特征、类型这样的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一定时代性。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意在强调大学生主体地位,从而缺乏精神引领和指导。[19]如何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领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本文应该思考的问题。
归纳起来,基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无法忽视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以有力的措施、崭新的理念,以接地气、实践性强、时代性突出的措施来引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1]罗成翼.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5):30.
[2][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1.
[3][英]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
[4]何海兵.社团文化与人格塑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47.
[5]蒲卫忠.北京青年社团的文化取向[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19~26.
[6]张耀灿.论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
[7]代卉霞,何海兵.高校社团文化及其建设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3(1):104.
[8]董晓欢,王苑岭.人文校园构建中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3(2):73.
[9]肖迪明.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5):139.
[10]龙溪虎.高校社团文化研究[J].江西省团校学报,1999(4):16.
[11]顾钰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51.
[1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13]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106.
[14]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196.
[15]吴小林.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3(12):238.
[16]徐园媛.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视角[J].教育探索,2015(5):86.
[17][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1.
[18]叶莉英.价值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核心要素[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8):27.
[19]陈灿芬.高校社团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高地[J].社会科学家,2016(3):127.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编号:XJK015ADY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