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索
胡小爱
2013年下半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对哈萨克斯坦与印度尼西亚等有关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时,提出了两大战略构想,即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增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教育协作创造了良机,同时也为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明确了方向,另外还为中国高等院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拓展了新思路,提出了新要求。在阐述“一带一路”战略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市场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向,最后重点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议。
一带一路 国际人才 培养模式 路径
伴随该构想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步入全新的阶段,和国际融合的速度也迅速增快,另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沿线各个国家之间各种因素的有效流通与国际贸易的健康开展。2016年8月,教育部门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由国家教改指挥小组讨论通过,当前该通知已正式下发。因此,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必须要转变观念,将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带一路”精神作为引导,建设实践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与形式,增强和丝路沿线国家的沟通,来推动跨区域的互融互通,促进教育领域的协作;有效提高中国实践型院校的办学水准,培育掌握经济知识、具有全球化眼界、熟悉多国语言、了解国际社会行为准则的国际化实践型人才。
一、“一带一路”战略核心思想
“一带一路”战略指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两大战略构想,分别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争取经过和丝路国家进行深入的合作,成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形式的变革,推动我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丝路沿边国家开展包含经贸在内的多方面的沟通和协作,经过经贸合作、文化融合来构成全新的跨区域合作机制,且最后构建以我国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新形式,形成经济上互相促进、政治上互相协助的新局面。“一带一路”是推动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道路,是加深理解,增强互信的政治道路。推动“一带一路”发展一方面是我国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增强和非洲、欧洲、亚洲和全世界国家合作的需求,我国原意在能力允许的范畴内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市场对国际人才的需求指向
(一)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伴随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地位的提升,企业在跨境经营中的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开拓国外市场的需求增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育产生了新的需求。一方面要求其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技术,另一方面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二)具备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
学生经过学习国际商务谈判、世界贸易规则、英语、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开拓了眼界,打牢了成长为国家经济社会综合型人才的能力根基。而依据有关材料可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所牵涉的国家与单位更希望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推动国际人才经贸合作与多种素养的提升,协助公司拓展、维持国外市场与开拓重要业务等。(三)具备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
国家确定了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与引导全民创新和创业的构想。可以预料的是,将来一段时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持续深入,市场需求的大量增多必定会吸引诸多国际贸易的人才参与到中国和一带一路沿边国家的经济贸易中。为此,国际人才培育形式的改革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素养的培育。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议
基于政府“一带一路”发展思路,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沟通模式与战略合作方式,促进实践型人才培养“内外并举”方略,拓展国贸人才培育的新形式。(一)优化高校课程框架体系,充分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首先,建立多种文化深入交融的国家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机制。深入考量“一带一路”沿边国家多种文化共同存在,且和我国文化有一定联系的特征,建设以汉文化为核心,多种文化并存的国家化创新创业课程框架机制。其次,全方位推动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全面促进人文的沟通合作,优化沿线各个国家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和沿线国家一同研发网络课程,经过有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改进与调整课程架构,构建呈现为互联网+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框架机制,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链条密切衔接的实用型人才专业课程机制,构建多层级、多途径、全面的交流体系,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此外,应支持引导“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者和中国研究者一同针对某个课题进行深入探究,构建跨地区协同研究阵地,加深“一带一路”国家对我国杰出的民族文化、外交方针、个性化发展形式的认识。逐渐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珍贵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等划入我国高校现行的课程机制中,深化实用型人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了解。
(二)打造具备实践经验和跨文化交流经验的师资队伍
高校应打造拥有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跨文化教师团队,有效促进科学研究、教学的国际化开展。中国全面推动丝路教师团队建设,指派能力突出的教师到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沟通和重要研究课题实践,增强跨文化沟通和科学研究合作,提升职业素养与技术,进而让骨干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丰富,提高其科学研究水平、教学水准。同时,经过选派优秀教师与研究者到丝路沿线国家考察、学习,有效吸收丝路沿线国家著名大学院校的教学经验和管控方式,引进其突出的教育成果,增强优秀教师团队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的文化素质,打造在国际市场具有关键竞争优势的高素养国际教师团队。
此外,高校应依据自身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出发,侧重针对教师队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经验的培养,从而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扎实的师资队伍保障。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开展多元化国际教育项目
一是,创立中国高校和丝路沿线国家大学院校产业创新联盟,构建丝路院校和企业合作平台,引导与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公司与大学院校构建同盟关系,构建互联网+院校+企业国际沟通探究平台,形成产业和教育结合、学校和学校合作、学校和企业结合、互利共赢的教育局面,持续改进中国高校人才培育架构,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应积极开发我国高校和丝路高校联合办学项目,创新联合办学形式,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开扩学生的国际化眼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二是,应当充分运用国内高校的多种资源与途径,增大海外办学力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同建设高校或者创办分校,和沿线高校合作给予双学位,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提高我国大学院校的知名度。当前,埃及、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10多个丝路沿线国家已经给我国发出了到其国家创办学校的邀请。其中埃及、约旦等国家希望我国的应用技术型院校与有关专业院校到其国家创办学校。为此能够增强和国外高等院校的沟通,引入境外高校的领先技术,学习境外领先教育成果,建立跨境培育和跨国流动的人才培育新体系,培育具有国际观念的高素养应用型人才,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
三是,积极为高校学生提供国际组织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让高校学生了解国际组织具体运行、掌握国际准则、推动其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为此,国家方面应当增大对青年学生到境外实习的扶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应当一同出台办法,以我国本科毕业生与硕士生为对象提供短期或者长期的实习帮助计划。大学院校方面应当将国际人才培育基地作为重要途径,利用政府的财政补助或者院校自己筹集的资金,基于课程开展状况和专业培养方案,有目的性地选派就读的本科层次学生与研究生层次学生到丝路沿线国家有关的部门、公司进行实习。
(四)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方面作用突出,长期以来被很多职业院校所注重。随着政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多,高校可采用多种形式与企业加强合作,譬如联合办学、创建企业实习基地、以市场为主导进行人才培养等等。很多国内公司需要到国外去开展业务,而业务的开展需要以人才为依托,为此,人才的培育应当以市场需求为指引。高校可和有关公司签署人才培养合同,学校依据公司的人才需要与公司一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一同明确课程设立与教学开展形式,学生结业后到公司工作,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另外,高校可尝试其他办学形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有效运用所有的社会资源,包含名企、名生、名师。名师不仅仅局限于老师,还可以是公司的技术骨干、管理能手;名生是学校培育的优秀学生,邀请其回到学校分享心理体会,可鼓励在校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名企尤其是有意向向“一带一路”方面发展的公司,其一方面是学校的合作单位,另一方面是学校人才的需求单位,掌握了其的需求才可以更有效地满足。网络社会的显著特点是共享、自由、开放,高校办学也应当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以市场为主导探索更科学的办学方式。
四、结语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已变成中国将来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国家对其十分重视,沿线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当科学定位、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和企业间的合作、注重提升学生的创业与创新水平,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输送合格人才。[1]陈相芬.“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42~45.
[2]邓春,张先琪,李灿.“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析——以海南高校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107~111.
[3]薛鹏,武戈,邵雅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15(12):143~145.
[4]王屹,王忠昌.“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思路架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15~19.
[5]安巍.“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商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6,35(1):74~76.
西安文理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ZDKT1609);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项目(项目编号:16JK2190)。
胡小爱(1974-),女,甘肃静宁人,文学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比较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