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爱——论尼尔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6240
刘婷旭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爱
——论尼尔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刘婷旭

  本文从“自由”和“爱”两个要素解读了尼尔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将尼尔的想法实践入家庭教育中,会很大可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对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启示作用。

  尼尔 家庭教育

  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通过创建夏山学校证明了“自由发展”的教育是行得通并值得做的。他认为“问题父母”必定养出“问题子女”,因而在孩子身上发现问题时,做家长的需检讨自身的问题。想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爱。

一、孩子的自由被限制

(一)家中由“权威”做主

在家庭中,父亲的法律使孩子的自我不能发展,因不能发展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导致小孩变坏。[1]孩子们从小便被家庭束缚,这种压抑使之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反抗。憎恨这权威过后,他们却又接受了,于是一代一代地将这权威传了下去,他们都是男权社会的产物。犯罪是自由被束缚的极端例子,对罪犯而言,国家的法律只是将家庭的约束从潜意识的回忆里重新翻了出来,对此,尼尔的观点是:消灭犯罪就必须消灭引起孩子报复心理的压抑。我们必须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消除权威,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二)奖励和惩罚

尼尔认为奖励是多余的且消极的,如果仅仅是为了奖品而做一件事的话,那么这件事本身是不值得做的;他认为处罚是一种恨的行为,且永远不能带来公平。奖励、惩罚都是在强迫孩子对某些事物发生兴趣。[1]家长们往往凭照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正误,当他们认为某事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便会用奖励的方式诱导、鼓励孩子来做,而当他们认为某件事情错误时,他们就会惩罚孩子。奖励与惩罚看似微不足道,却剥夺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试想一下,我们作为成人,该剥夺孩子们享受快乐的权力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三)谎言和禁令

尼尔坐火车时会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说:“小莉莉,假如你再跑来跑去的话,列车长就会把你关起来。”[1]这样的谎言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很多次,也许也曾说过很多次。有人问尼尔:该如何不让小孩子去火炉边?尼尔回答:在火炉旁边安装上防火架就好,或者可以让他自己尝试去接近而被火烫一下,这样他会对火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自然就不接近了。尼尔的观点很先进,到现在仍不能被完全接受。但是,只有自己认知过,世界才是真实的;亲自体验过,自己才会有感悟。因此,我们不该以任何的借口和谎言阻碍孩子接触世界。

二、缺少自由和爱的结果

(一)缺少自由的结果

若是一个人缺少自由,那么他就会被迫接受生命中毫无价值的东西,压抑自由的教育令他忽略了生活中的情感,于是他一生都不能痛快地生活。[1]在这世上,到处都遍布着没有自由的可怜人,由于自小被剥夺了自由,他们缺乏灵感,缺乏目标,所以纵使一生忙碌,却至死都无从知晓自己真正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这便是缺少自由的结果。

(二)缺少爱的结果

1、潜意识里想犯罪

  有一天,一个九岁的男孩在玩游戏,他很快乐地自言自语:“我想杀掉我妈妈。”这是一个不自觉的行为,事实上她的妈妈很少关心他,她不爱他,他在潜意识里也感受到了。[1]孩子在本质上是自我主义者,自我满足时,他们就善良;自我不能满足时,他们就有犯罪的行为。犯罪行为显然是恨的表现。若是家长们多给孩子们一些爱,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恨产生了。

  2、病态偷窃癖

  尼尔认为偷窃分为两种:正常孩子的偷窃和病态孩子的偷窃。

  一个正常发展的正常孩子偷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这段时期,尼尔主张让孩子自由度过。孩子本质上是自我主义者,直到青春期才会有所改善,在那以前,他不太有能力为别人着想。“我的”与“你的”是成人的概念,当孩子长大成熟以后,他自然会有这些概念,当然,这是在爱里长大的孩子的正常生长历程。

  而病态的孩子会出现习惯性并不能控制的偷窃,他的动机是不自觉的,每一个经证实的少年偷窃犯都觉得没有人爱他,他的偷窃行为是想得到一个贵重东西的象征。[1]遇到病态孩子偷窃的这种状况,治愈的唯一希望就是父母的爱与赞许,当然,在这之前需要改变他父母对孩子的看法。

三、家长的正确做法

该如何让孩子快乐又健康地成长呢?听起来很简单,就是给他们自由和爱。自由发展便是让一个婴儿自由地生活,使他的心理和肉体都不受外界权威的管束。[1]

  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意味着家庭中不该有“嫉妒”、“占有”、“焦虑”这些负面情绪;这意味着家庭中家庭成员一定要相爱,因为对孩子而言家庭不和睦表示家庭没有爱。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多刻板,严重束缚了孩子的自由。现在,该是时候转变了。

  [1]A.S尼尔.夏山学校[M].王克难,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63~70,104~106,175~179.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刘婷旭(1996-),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影文学与教育技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