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思想审视与解读
翟长江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理论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又一项伟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理论品质的继承与发展。从哲学的高度去审视和解读这一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 哲学思想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队伍的壮大与历史活动的不断深入密切关联。明确表明了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列宁也充分认识到群众对历史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决定历史的不是优秀的少数人,而是广大群众。毛泽东更是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重申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将国家的发展愿景与人民的福祉相结合,顺应了民意,关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将改革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逐步进入深水区,保证制度更科学、社会更公正、分配更公平,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均衡的惠及广大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力求社会更加文明、有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充分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更能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各界人士迎春联欢会上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来自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出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凸显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向来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既关注了国家的发展目标,又关注了人民群众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切实问题,把国家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激发和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要突破各种固定利益的藩篱,破解各种难题,就必须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能量,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推动改革的深入开展;全面依法治国,人民是主要依靠对象,在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力量来自人民,法制建设的目的必须是保护和维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全面从严治党,彻底解决党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取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获得人民支持与拥护的必由之路,同时,从严治党也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否则,党的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再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承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保持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就是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当前,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脱离群众、背离群众,不想做群众工作或者不擅长做群众工作,导致了党群关系冷漠、干群关系生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各种机制,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研,努力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广大群众,并在各项决策制定和实施前与人民群众进行广泛协商、深入协商,形成勤与群众沟通、多与基层互动的工作机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鼓励群众参与,真正实现各项政策方针的落地生根,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智慧和眼光审视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于整个理论建设过程中,并应用于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认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境界的需要。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观,认为社会存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而社会存在又受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正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和政策是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存在之上,所以才确保了正确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物质条件的现实基础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发展的基本国情:人民生活水平虽然得到显著提升,但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地区发展不平衡得短板;改革进入深水期,但遇到利益固化的藩篱;依法治国稳步推进,但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的顽疾;党的建设方面,部分领域和部门“四风”问题严重,政治生态污染等问题多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对这一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和关切。与此同时,只有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指导和推进下,我们才能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感召下,充分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促进社会稳步、有序、和谐发展。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观点。
3.1 通过正交实验可知,石墨烯促进Fenton氧化实验各影响因素的显著程度分别为:废水pH值>石墨烯加入量>H2O2加入量>n(Fe2+)∶n(H2O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认为事物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要准确掌握事物的规律,就要很好的把握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客观联系,从整体的角度去统筹全局,从而达到最理想效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四个组成部分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另外三个“全面”的目标,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对其他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依靠党的领导职能,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风建设、廉政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服务“四个全面”的大局,维护法治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制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的法治化,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平正义,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改革开放、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要立足普遍联系、客观联系、多重联系的现实,着眼中国全面发展的大局,统筹长远利益与现实需求,兼顾全局与局部利益,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科学联系在一起,才能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稳步实施。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观,深化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改变过去资源依赖性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范式,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培育新动力、开拓新空间、构建新体制,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有反复,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下,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不断克难攻坚,为最终实现“中国梦”构建了理论支撑。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总结人类实践、指导人类活动的世界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彻底贯彻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指导中国各项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在方法论的高度上对中国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部署与总结。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认为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才能稳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我们的“双百”目标。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利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各类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变化,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方法,利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着力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摈除生产关系中落后的、过时的因子,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完善上层建筑建设,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基础进步和发展。所以,习近平指出,处理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因素,就会体现出综合效应。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工作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分析的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既强调全局,又关注重点,将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既着眼全局,对事物的矛盾进行全面分析,掌握所有情况,又突出关键要素,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处理问题时要把握全局观念,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放到首位。
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的工作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并对中国发展发挥了创造性的指导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观点,理论来自于实践,然后再回到实践,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四个组成部分都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形成、从形成到检验、从检验到成熟的过程,每一个战略布局都是在中国新的实践环境中对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规律的逐步深入认识而获得的成果,体现了实践在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从治国施政的新实践出发得出的科学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展现理论自信的结果,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必然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入新的境界。我们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科学实践成果的指导下,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科学、对社会发展策略和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越来越自信。我们要坚定的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不断拓展新视野、开辟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两百年来一直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优秀的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进化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全面继承的前提下构建起来的。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和发展的整个进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的理论品质,推进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出现了新特征,面临新问题,是我国当前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实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基于这两个事实提出来的,真正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中国和时代新发展的现实出发,扎根当下,放眼未来,紧紧把握时代主题的新内涵,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在新环境、新常态下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新理念的再契合,因此,从哲学高度去解读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展,为达成“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新的强大理论武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唯物论和无神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6]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广西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广西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策略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LSZ034)阶段性成果。
翟长江(1973-),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思政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