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价值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7986
于帅帅 杨佳妮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价值

  于帅帅 杨佳妮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精神目标,二者所体现的内涵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对于二者的追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进入到知识化时代,单纯依赖于某种精神,无法更加全面的发展社会,促进科技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研究二者的融合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融合 价值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演变为两种,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种精神维度。科学精神以及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的精神财富。科学精神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物质财务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促使了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的诞生。而人文精神的发展,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硕果,为了更好的发展自我,进行道德指引、法律约束,形成了良好的规定和习惯,人文精神的发展让人们精神不再空虚,懂得虔诚和感恩。

  在不同的时期,这两种精神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同的地位,也直接导致两种精神文化在地位中产生一种排斥和对立。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过度利用科学技术来指导社会发展,忽略了人文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人们利用科学的时候,只注重其工具性,不注重文化性。而人文文化的快速发展,感性认识社会,导致更多的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忽略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一、历史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与融合

(一)历史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纵观我国的科技发展史,每一次科技的全面进步,不仅带来了人们物质方面的享受,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领域。人类的发展经历了融入自然——认识自然——认识自己——改造自然——改变自己,最后再次融入自然的过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的自信心膨胀,目空一切,认为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与任何外部力量抗衡,这就使科学精神与人为精神发生分离。[1]

  1、科学精神的偏失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精神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属于在生产生活中的意外发现,而不是去刻意的探索和实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军事和人口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到机器大工厂;交通方式从人力畜力到蒸汽动力,再到电力智能和新能源动力;从“嫦娥奔月”到翱翔太空;从以前的各种绝症到现在的预防针等等,从以前只能想的到现在都成为了现实,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产品的更新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新旧更新,而是性能上的更新和换代。像智能手机,iPhone6s刚上市没有多长时间,iPhone7就上市了。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空间时间日益增长,丰富的业余时间给予我们巨大的自由去享受丰富的业余生活。但是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再加上相关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导致了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人民科学文化素养与其有一定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2、人文精神的失落

  人文精神并非是非历史的存在,而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和塑造起来的人类精神,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并且也构成其动力。人文精神并非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之中的。[2]

  随着社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对于科学精神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宣扬和发展的,又由于人们的曲解,科学精神的真正普及并为人们所接受是近年来的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等口号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背景下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在社会化进程中,一些人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的结果就是片面追求科学理性工具化,导致科学至上化,科学万能论,认为科学无所不能;特别在市场经济时代,功利主义盛行,一切都与金钱为目的,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历史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决定了必须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分析和研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思考、总结和推理,分别建立了严谨的科学领域和艺术的人文领域。在国内历史长河中,即使出现了极端的唯科学主张或者唯人文主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客观事实,从来没有独立存在过。[3]

  1、科学精神表现出的人文精神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把正统教育更多的表现为道德基础上的人文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用精炼的文字来约束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儒家和道家,虽然两者的主旨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无一例外的讲究修身、修心,思考人存在的意义。儒家主张内修其身,全面发展;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更多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内外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建国以后,我国大力发展“理工教育”,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术界表现出来的感性,弥补了严谨的科学带来的刻板效应。在学术界的大环境中,并没有出现西方社会的极端认识。

  2、人文精神是人类的感性精神

  人文精神极具感性。我国在极力推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人性的参与,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色。[4]我国的学术界的感性,表现在科技发展和创新中表现出新时代的人文内涵。这特别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发展史: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出现极端表现,而且出现了信仰危机,不但在学术界产生剧烈震荡,在民间百姓中,也出现信任危机、感情危机。中国的人文精神表现的更高尚、真诚,缓和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刻板偏差,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3、我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不过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是我国的各项发展目标并没有与发达国家持平。目前,科技确实没有在我国造成极端的、负面的影响,更不能说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出现分离与否。我国大多数百姓的生活维持在基本生活条件,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我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表现出的不是分离的问题或融合的问题,而是不足,因为只有科技经济发展到一个高度才会使二者表现出冲突或者融合。我国目前需要做到一个坚持:坚持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不变;两个注意:注意科技的健康发展,注意人文的健康发展。我国提出的依法治国:法,即规律、规则,是约束条件,同时提出以德治国;德,乃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历史的、人文的角度,对国人思想进行改造和提高。

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价值

(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精神源泉,对于人类的进步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现代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各种利益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种种问题也开始变得复杂化和尖锐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多的表现为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干预和文化渗透取代军事打击和经济侵略。能否构建和谐世界,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协调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了,需要进一步深入到文化层面。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也已经发生了改变,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现在开始注重公平,这也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这样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要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二者的融合能够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在吸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融合科学人文精神,这对于我们正实现人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有利于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发展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水平,因此,做好社会制度的健康发展工作,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仅不会促进时代的发展,还会严重的影响到社会科技和文化的进步,阻碍社会更好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如果着重于科学精神的发展,则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变得更加的枯燥,机械式、自动式操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工作强度,但是却让人们变得更加的麻木,缺少人与人自然的情感接触和交流,长久下去,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健康发展;而过多的侧重于人文精神文化发展,虽然利于社会文化素质的提升、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是却不利于时代的进步,缺少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设想和观念一直停留于幻想阶段,无法实现,继而无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5]而当前社会制度存在的些许不足,实质就是由于在社会发展阶段,更多的侧重于某一个精神的研究,忽略了另一个精神重要性。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深化改革,变革现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利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优势,推动社会的更好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对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专业知识、技能;创造性劳动;能力、素质较高。笔者以为,从人才的定义中分析,人才既需要有科学精神的武装,又需要有人文精神的修养。而要做到培养人才、尊重人才,需要破除各种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错误理解和偏激倾向,使所有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条件得到释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解放思想——包罗万象、求同存异,接受并尊重各种人文文化的争鸣,又要实事求是,理性的、科学的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新型人才——需要破除历史上“重文轻理”的旧思想,这里的“理”不单指“理科”类的文化知识,还有“理性”、“理智”、“条理”、“道理”等思想特点。我国虽然一直提倡“依法治国”,但是“情”、“理”、“法”的排序观念一直根深蒂固,致使我国的人民群众在遇到各类问题时,首先不是考虑事件本身的不合理性,而是想如何通过“关系”、“利益”去解决,这导致我国的社会成本居高不下,内耗增加,各类资源过度消耗,社会文明发展缓慢。

  而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使用理性的头脑和感性态度,积极的参与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当中,释放潜能,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

  [1]陈新夏.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新华文摘,2006(24).

  [2]周桂英.从传统与现实看我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8).

  [3]贾春娟.试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3).

  [4]常春兰.科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的科学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05(1).

  [5]孟建伟.论科学人文主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于帅帅(1992-),男,辽宁鞍山人,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杨佳妮(1993-),女,辽宁锦州人,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研究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