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随文潜入道,润“生”细无声——浅谈语文课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8111
陈 浩

  随文潜入道,润“生”细无声
——浅谈语文课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陈 浩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能力,更要“缘文释道,因道解文”。这样,我们的学生不仅在语文课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情感上的愉悦,而且思想上也能受到教育和感化。

  语文 教学 渗透 知识能力 思想教育

  当前,语文教学“工具性”明显,淡化了“人文性”,更谈不上思想品德教育了。这种做法当然是不正确的。恰当的做法是,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和能力,也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我们要通过这些作品去教育学生。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生细无声”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并付诸行动,净化自己的灵魂。

一、介绍作家的经历

我们在介绍作家时,不能只介绍他的作品,要重点介绍他的思想品质。这不仅对解读课文大有裨益(这也就是一些文学评论家常说的“因人解文”的道理吧),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时刻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屈原作品,首先要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忠直爱国,后受奸佞小人的诬陷,两次被放逐。后来,当他听说祖国沦陷时,毅然投江而死,这是对祖国怎样深厚的一种爱啊!我们这样介绍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他们的报国之志。学习《藤野先生》,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而鲁迅先生的这种变化也正是缘于爱国。学习国内作品是如此,学习外国作品也是如此,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也要渗入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常讲,逆境出人才。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学者都是在逆境中成才的。我们在学习这些作家写的作品时,可以用这些作家的奋斗史来教育学生。例如,我们在教学《醉翁亭记》时,就可以介绍欧阳修年幼时的家庭情况,他的母亲是如何教他学习写字的。可以说,欧阳修是“逆境出人才”的典型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取得成绩不得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态。

二、鉴赏典型形象

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通过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来完成。如《陌上桑》中的罗敷,面对为之倾倒的使君,不为富贵所迷惑,机智对答,捍卫了农家女的尊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苏轼的《定风波》都表现出不事权贵的超凡脱俗的精神。我们在教《傅雷家书两则》时,可让学生思考:体现在傅雷身上的那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学习《岳阳楼记》,我们不仅要理解其中的字、词、句,而且还要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尤其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不少学生不分时代,把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这句话与无产阶级导师的言论简单类比,把范仲淹的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等同齐观;也有的学生对该句名言持否定态度,不承认它的历史作用,说这句话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骗取老百姓信任的假话,于人民毫无好处,应该批判。出现这种问题,不正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思想内容部分有所忽视吗?

三、玩味精妙语句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文章的字、词、句等来进行,尤其是文言文。我们要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认真解读,这对正在长思想、长见识的中学生无疑是大有益处的,这不仅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幼时即嗜学”,这个“嗜”字贴切、生动,表现了其幼时对学习就酷爱成癖。《隆中对》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句中的“凡”、“乃”从程度上修饰了刘备枉驾求贤。《陈涉世家》中陈涉“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叹息,其“燕雀”和“鸿鹄”两个恰当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陈涉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远大抱负。再如《诗经·伐檀》采用三章句式、用语大致相同的手法,反复地从劳动者伐木的情景引出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生活的强烈斥责。

  倘若文言文只注重知识教学,轻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即使一时搞懂词句,日后定不巩固。只有文道并重,才能真正搞好文言文教学,只有文道统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四、挖掘作品的“闪光点”

我们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人贫病交加,屋漏无干处,然而,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寒士”。这是何等崇高的襟怀!白居易的《卖炭翁》,矛头直接指向最高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表现了深切的同情。我们在分析这些作品时,如果挖掘了作品思想上的“闪光点”,可教育学生树立起“环球同此凉热”的人道主义思想。再如,《伐檀》和《硕鼠》两首诗都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讽刺和指责。我们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应再联系李绅《锄禾》诗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能挖掘两首诗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有爱心、重情谊,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郊的《游子吟》抒发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羚羊木雕》表现了当今社会年轻人如何处理好亲情和友情之间的关系。“无情未必真豪杰”,如果我们不谈亲情而奢谈爱国,那是虚伪的。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这些作品时,要挖掘这些“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教育,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实在应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如果根据课文,只是给学生讲解、传授一些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而不去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可以说,是本末倒置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在讲解、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做到了“缘文释道,因道解文”,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仅在语文课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情感上的愉悦,而且思想上也能受到教育和感化。

  江苏省新沂市踢球山中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