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如何提升沟通的效果
李春华 聂先广
沟通难,已经成了人们幸福生活、买卖交易的最大障碍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沟通变得更有效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良好的沟通从“了解差异”开始,气氛比谈话的内容更重要,请教对方是打破僵局、顺畅沟通的法宝,由衷的赞美对方。
沟通 了解差异 气氛 请教 赞美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困惑和抱怨,沟通怎么就这么难呢?为什么简单的道理,就是说不通呢?不管是家人朋友之间,还是领导与下属之间,还是在合作伙伴之间,这样的困惑到处都是。沟通难,已经成了人们幸福生活、买卖交易的最大障碍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沟通变得更有效呢?
一、良好的沟通从“了解差异”开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季人的故事)孔子看见自己的一个学生在同人争论一年究竟有几个季节,学生说:“一年当然有春夏秋冬4季!”那人却说:“一个明明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让孔子当裁判,孔子说:“客人说得对,是春、夏、秋三个季节。”学生不解,事后追问,孔子答:“你没见这人是浑身绿色吗?他是蚂蚱,春天生、秋天死,从不经历冬天。你就算费尽口舌,对方又怎能接受你的观点呢?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沟通的最难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经历的不同、立场的不同。你用你的方式说话,对方却用自己的方式聆听,就造成了沟通效果的有限性。
所以有效的沟通应该从了解自己、了解对方、了解彼此的差异开始。
如何了解呢?可以从沟通前、沟通过程中、沟通过程之后来了解。
“不打无准备的仗”,一旦确定了对方沟通的意向,应在沟通前积极收集沟通对象的信息。如个人基本资料、兴趣爱好、作息习惯、家庭成员、职场关系等等。特别应围绕即将沟通的主题着重做一些准备。在正式沟通前应有一个开场白的设计、沟通的几个核心问题和步骤。这样才不会缺乏头绪、临时慌乱,也节约对方的时间,使沟通更有效率。
在了解对方信息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进行差异分析,了解自己和沟通对象的一些差异所在。
在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对立的情况。很多人因此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情绪失控,这是得不偿失的。对于一个沟通者来说,保持理性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要一再的提醒、暗示自己:有对立或冲突不一定是对方的问题,应及时换位思考,友善的提出疑问,进一步了解分歧的原因。
沟通结束后,很多人都认为告一段落,而优秀的沟通者常常会反省沟通中的问题和原因,并用书面的方式将其整理出来,如果可能的话,也会侧面去了解沟通对象的后续评价。一旦发现沟通中难题的解决方案,还会努力去做出补救或二次沟通。很多商务沟通都是在这样的冲突与磨合中一步步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二、气氛比谈话的内容更重要
很多“训练有素”的沟通者,常常巧舌如簧,辩才也是一流,却也最不招人待见,他们常常从道理或气势上压倒了对方,却伤害了对方的自尊或感情,不能令人心悦诚服。真正高明的沟通者恰恰是那些会创造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对方能畅所欲言的人,他们不仅善于倾听,还会不失时机的提问,引导对方敞开心扉、滔滔不绝地倾诉。比如老年人、成功人士,特别喜欢被问及自己人生经历的话题。有时提问并非为了得到答案,而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氛围呢?首先可以考虑选取对方舒适、熟悉的地点。这因人而异,有的是对方的家里,有的是小型宴会的场合,应尽量避免对方陌生,容易产生压抑感或戒备心的场所。
其次是着装问题。在兼顾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尽量的选取宽松、自然朴素的着装,尽量不给对方压力。不过也要根据对象的年龄、职业等稍作调整。如果初次见面,服装的色彩应该明朗,可以减少陌生人之间的戒备心。
交流时的距离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与人交谈时,会有自己感到舒适的身体间距。这种空间知觉每个人可能会有差异,它与文化差异,性格的内外向、受到的礼仪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善于沟通者应通过观察和试探,去找到让对方舒适的身体间距。不要忽略了这样的细节,它是成功沟通的必备条件。
三、请教对方是打破僵局、顺畅沟通的法宝
很多拒绝沟通的顽固派,常常是从请教他那一刻开始,卸下防备的,人人都是“好为人师”的。当你放低姿态虚心的求教对方,即使对方一点也不喜欢你,也会或多或少地指点一二,这样一来,你们沟通的壁垒就打破了。如果你又认真倾听,深以为然,对方甚至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就演变为“贴心”的畅谈,这就是最佳的效果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务必在请教前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对方擅长并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提问才有意义。
在倾听中,你也必须真正“用心”地听,以跟上对方的节奏、恰到好处的发表见解,并进行下一步提问,使你们谈话的热烈气氛得以维持。如果你的回应愚钝,并且老是曲解对方,就会使对方的谈兴大打折扣。因此,一个团队如果要实现沟通的任务,务必要派出最能迎合沟通对象喜好,并能与其产生共鸣,并且真正专业的沟通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沟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被大家反复提及,并且屡试不爽,那就是由衷的赞美对方。一定要赞美对方真正的长处,尤其是那些被他自身认知到的优点。千万不要“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哦!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春华,硕士,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消费心理与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