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慕容廆勤王政策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7320
刘媛媛

  慕容廆勤王政策浅析

  刘媛媛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辽东地区的慕容鲜卑亦乘势建立多个政权,雄踞北方数十年之久。在慕容鲜卑的发展历程中,慕容廆时期的勤王政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勤王或许并非出自慕容廆的真心,但当时独特的政治局势之下却成为了慕容鲜卑最务实的发展策略,“勤王”成为慕容鲜卑进取中原前的既定国策。慕容鲜卑迅速崛起,正是凭借此政策逐渐成为辽东地区的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

  慕容廆 前燕政权 勤王

  西晋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王朝分崩离析,各少数民族纷纷独立,建立政权并相互之间攻伐不已,史称“五胡乱华”。在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之中,慕容鲜卑格外引人注目,由最初仅是辽东地区的一支民族势力,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迅速发展为雄踞辽东辽西地区的强盛势力,并乘后赵混乱之际,率军进取中原,建立帝国,史称前燕。前燕虽亡于前秦,但在淝水之战后竟然成功复国,建立起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权,慕容鲜卑这一民族势力的影响贯穿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期,甚至延伸到隋唐之时。慕容鲜卑这一名号,成为了中国民族史上的一个传奇。

  在慕容鲜卑的发展历程之中,慕容廆起到了至关正要作用,正是在他的带领之下,慕容鲜卑迅速崛起,成为辽东地区的一支强大的割据势力,而纵观整个慕容鲜卑的发展史,慕容廆时期的勤王政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勤王或许并非出自慕容廆的真心,但当时独特的政治局势使其成为慕容鲜卑发展的最务实的策略,勤王政策成为慕容鲜卑进取中原前的既定国策。本文就慕容廆统治时期勤王政策的提出和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华夷秩序下的慕容鲜卑

自先秦时期开始,“夷夏之辨”的观念逐渐形成,这是一种中原地区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对立冲突中所形成的以我为大,以我为尊的民族心态,其核心内容是华夏为君,夷狄为臣,这种民族心态反映政治文化之中即体现为华夏正统观念,“夷夏之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事实上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无一不以此为依据来构建国家政治制度和华夷秩序,中原王朝位居天下的中心,周边的少数民族即所谓的蛮夷戎狄散居四方,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册封关系,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服从中原王朝的管辖,在地域和政治上决不可逾越,中原王朝采用册封,赏赐及武力征讨等怀柔羁縻政策来维持巩固这一秩序。

  慕容鲜卑为东部鲜卑的一支,同属东胡系统,史载“别保鲜卑山,因号焉”。①鲜卑曾受匈奴奴役,东汉时期,匈奴受创西迁之后,据匈奴故地,力量迅速壮大,到慕容廆的曾祖父莫护跋之时,率众迁入辽西,与中原王朝接触而被纳入到中原王朝所构建的华夷秩序之中。“太康二年春,三月……初……莫护跋生木延,木延生涉归,迁于辽东之北,世附中国,数从征讨有功,拜大单于。”②慕容鲜卑自迁入辽东之北后“世附中国”,此后与中原王朝长期保持着朝贡册封关系,曹魏之时,慕容廆的曾祖莫护跋被魏封为“率义王”;祖父木延加号“大都督、左贤王”;西晋时期,其父涉归,受拜为“鲜卑单于”。

二、慕容廆对华夷秩序的挑战

华夷秩序的构建是为了维护中原王朝的华夏正统及其长久统治,秩序之下的各民族的发展都受到限制,这与慕容鲜卑的发展需求相违背,从慕容廆的父亲涉归开始,就试图突破华夷秩序的束缚,“(太康)二年……冬十月,鲜卑慕容廆(涉归)寇昌黎。”③然而涉归武力扩张不符合中原王朝对待边疆少数民族的一贯政策,这种试图打破地区势力平衡的结果必然导致慕容鲜卑与西晋王朝在军事上的直接对立,“(太康)三年……三月,安北将军严询败鲜卑慕容廆(涉归)于昌黎,杀伤数万人。”③从严询杀伤数万人的情况来看,这次战败对慕容部打击应该不小,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造成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慕容部的实力远不及同在辽西地区的宇文、段两部。

  涉归死后慕容鲜卑内部曾一度混乱,直到其子慕容廆被族人迎回慕容部做首领之后才重新稳定,而慕容廆最初在发展策略上与其父涉归一致,即以武力扩张的方式打破华夷秩序的束缚,“初,涉归有憾于宇文鲜卑,廆将修先君之怨,表请讨之。武帝弗许。廆怒,入寇辽西,杀掠甚众。”④慕容廆以为父报仇为名讨伐宇文部,然而宇文鲜卑同样是西晋在边疆地区施行怀柔羁縻政策的受众群体,与其他各族一样处于西晋王朝所构建的的华夷秩序之下。在此秩序之下,慕容鲜卑与宇文鲜卑都归西晋所统辖,西晋王朝通过各种措施维持各支势力的均衡,以此保证各民族势力对中央王朝的诚服,任何企图打破这一秩序的民族首领,不管其有多么合理的理由,都必然会遭到来自中原王朝的打击和削弱。慕容廆的作为迅速引起了西晋王朝的关注,晋武帝任命卫瓘为幽州刺史,率军讨伐慕容鲜卑,慕容廆大败。慕容廆不甘失败,又将矛头转向东边的夫余,“又率众东伐扶馀,扶馀王依虑自杀,廆夷其国城,驱万余人而归。”④同样西晋王朝对夫余的亡国没有置之不理。晋武帝派遣东夷校尉派部将贾沈援助夫余,率兵击败慕容廆并协助扶余王子依罗复国。在西晋政权的强力维护下,慕容廆武力扩张是以失败而告终。

三、对华夷秩序认同下的发展

武力扩张的失败使慕容廆重新审视并反思自己及其现实的政治环境,“廆谋于其众曰:‘吾先公以来世奉中国,且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岂能与晋竞乎?何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乃遣使来降。”④慕容廆决定不再以武力对抗西晋王朝,重新回归华夷秩序,“世奉中国”尊奉西晋为正统,晋廷受降并封慕容廆为鲜卑都督。更为重要的是,慕容廆对现实的政治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识到自己与西晋“华裔理殊,强弱固别”,前燕统治者将西晋称为“华”,而将自己所立之政权称之为“裔”。在慕容廆看来,“华”、“裔”之别的关键不在于地域,而在于“理殊”⑤。慕容廆对华夷之辨的认可和接受对慕容鲜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华夷秩序之下,武力扩张必然导致西晋王朝的武力讨伐,而自己与西晋王朝“强弱固别”,无法与之对抗,不如在遵循华夷秩序的前提下谋求发展,慕容廆不得不改变策略,重新审视自己并且调整与西晋乃至与仇敌宇文鲜卑的关系,对于宇文部鲜卑与段部鲜卑的不断侵扰,采取忍让政策,“廆卑辞厚币以抚之”。④并且和段部鲜卑联姻,迎娶段部鲜卑酋长段阶的女儿为妻。此举为慕容鲜卑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慕容鲜卑与宇文部,段部得以较长时间之内保持了相对和平。由于辽东郡较为僻远,慕容廆两次迁徙部众,先向西迁徙至徒河县青山,后又迁至大棘城,并进行了部分制度改革,“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④棘城时期的开始实际上是慕容鲜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性转折,此后慕容部开始从一个游牧部族组织全面向中原王朝体制的地方割据势力转变。⑥

四、华夷秩序解体后的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慕容廆势力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而恰在此时,西晋政局的动荡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八王乱起,西晋诸王之间相互火并,政局动荡,为争夺对中央政权的控制,藩王不顾家天下政权的安危,攻城掠地,为了扩充实力,消灭对方,竟相招惹生活在周边的“五胡”少数民族贵族率兵参战。⑦因缘介入战争的民族势力得到了发展,边疆地区的势力均衡在事实上被打破了,继之而起的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之后,带动了一系列的民族起义,加之内部频发的流民起义,西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已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边疆地区,即西晋王朝已无力再维持在边疆地区的华夷秩序,辽东地区迅速陷入混战的局面。永嘉三年,鲜卑首领素连、木津以为东夷校尉李臻报仇的旗号,要求斩杀庞本并攻城略地、杀掠士庶。“连岁寇掠,百姓失业”④,新到任的东夷校尉封释屡战屡败,最终只得斩杀庞本以求妥协,但未能奏效,直到永嘉五年,叛乱仍未平定。

  面对动荡的局势,曾与西晋王朝兵戎相向的慕容廆没有借机与西晋王朝决裂而加入到如火如荼的反晋浪潮之中,庶长子慕容翰献策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自古有为之君靡不杖此以成事业者也。……中原兵乱,州师屡败,勤王杖义,今其时也。单于宜明九伐之威,救倒悬之命,数连、津之罪,合义兵以诛之。上则兴复辽邦,下则并吞二部,忠义彰于本朝,私利归于我国。”④慕容廆采纳其建议,以勤王之名亲率军队平定素连、木津叛乱,将二部余众徙至棘城。首次勤王,慕容鲜卑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除兼并了素连、木津二部,最大的收获在于极大的提高了慕容廆在辽西地区的威望,于此为转折点,大量流亡士人前往依附,“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④为有效管理迁徙汉人,慕容廆“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④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当时投奔汉人的数量之多。勤王策略在慕容鲜卑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来自中原地区的汉人士族有不少曾是晋朝地方官员,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及管理才能,能为其构建起有效地官僚系统,加强政权的凝聚力,人口的增加亦加速了其实力范围之内农耕经济的比重,为慕容政权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后盾。而且汉族士人饱受儒学熏陶,慕容廆“以平原刘瓒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廆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④儒家文化的传播在慕容部普及了忠孝观念等政治伦理,为慕容政权之后的权力的传承提供了保障,从而避免了部落制之下最容易出现的诸子挣位而导致的政权分崩离析的局面。从这个角度而言,慕容政权是“依靠永嘉之乱后涌入辽东的汉人强大起来”。⑧

  对于当时大量流亡辽西之人,投奔对象有着不止一个选择,大部分最先选择投奔汉族势力幽州王浚,“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北依王浚”,但因王浚统治政策不善,“士民往往复去之”。⑨此外就是鲜卑贵族段氏、宇文氏、慕容氏。但 “段氏兄弟专尚武勇,不礼士大夫。”而慕容廆“政事修明,爱重人物,故士民多归之。”慕容廆政事修明,礼遇士大夫,乔置郡县安置流人,这些固然是大量汉人前往依附的原因,但并不仅仅如此而已,大量士人前往投靠是在其打出勤王旗号并协助平息素连、木津叛乱之后,可以说,勤王政策是一个分水岭。勤王若是出自诸侯王或西晋地方政府势力乃是一种义务,而对于汉人眼中的边疆戎狄而言,能奉行勤王政策,其意义远大于遵行义务以博取士大夫阶层的好感,慕容廆的勤王旗号,并坚决尊奉晋室为正统,除了争取两晋王朝及其汉人支持以外,其更重要的的是传达了一种政治信号,即慕容鲜卑坚决遵守并维护西晋王朝所构建的华夷秩序,没有僭越之心,其所进行的军事行动目的也是匡扶晋室,尽本分而已,尤其是在中原地区匈奴刘氏及石勒政权大肆屠杀汉人的背景之下,慕容廆的勤王更显得弥足珍贵。慕容廆亦经常以此为自己的行为正名,“今天子播越,四海分崩,苍生纷扰,莫知所系,孤思与诸君匡复帝室,翦鲸豕于二京,迎天子于吴、会,廓清八表,侔勋古烈,此孤之心也,孤之愿也。”这一秩序正是两晋王朝及其汉族势力所希望看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北方大族前往依靠效力的原因。

  对慕容廆而言,勤王旗号并非仅仅是为争取汉族势力的支持而采取的策略,这也是一种对自身极为务实的策略。永嘉之乱时,辽东辽西地区势力纵横交错,单以鲜卑势力而言,就存在慕容鲜卑,宇文鲜卑、段部鲜卑三部,相互之间互不统属,且政治立场不同,加之还有幽州刺史王浚及其平州刺史崔毖等西晋留守势力的存在,使得东北部地区的政局及其复杂,对于慕容廆而言,发展自身实力,统一东北部地区的要求远大于推翻西晋王朝追求民族独立的理想。勤王政策能够做到“忠义彰于本朝,私利归于我国”,④以勤王政策为保护伞,奉天子以讨不廷,那么兼并段部及宇文部不仅在道义上合法,而且还能得到晋室的支持,尤其是段部和宇文二部,曾投靠过石勒政权,于晋不忠,于情于理都得讨伐,这也是不少汉族士人在其兼并二部及讨伐石勒政权之时竭诚献计献策的原因。同时慕容廆很警惕的与其他地方割据势力保持距离,永嘉六年,幽州王浚承制以慕容廆为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前锋大都督、大单于,但慕容廆拒不接受。西晋灭亡之后,镇守建康的晋王的司马睿承制以慕容廆为假节、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咦流人诸军事、龙骧将军、大单于、昌黎公,并封其子慕容皝为振武将军,慕容廆因其“非王命所授”而拒绝,直到其正式即皇帝位才接受册封,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慕容廆担心与其轻率合作会对自己的勤王声誉有所不利。

  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慕容廆的勤王政策失去了目标,慕容廆在仔细审视形式之后采纳了其征虏将军鲁昌的建议遣使江东,向晋王司马睿劝进,其目的很明确,即再次得到晋室的任命和认可,“然后敷宣帝命,以伐有罪,谁敢不从”④。司马睿对于慕容廆的积极拥戴也给予了极高的回报,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1年),晋元帝任命慕容廆为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公。虽然距离慕容廆所期盼的燕王还有一段距离,但东晋朝廷在事实上承认了慕容廆对幽州、平州及辽东地区的控制,至此慕容鲜卑由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到获得正统朝廷所认可和依赖的地方割据政权。

  纵观慕容鲜卑的历史,慕容廆在政治上的转变和由此而奉行的“勤王”政策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它避免了慕容鲜卑和西晋王朝的正面冲突,并且在民族矛盾及其尖锐的时代背景之下巧妙的转移了汉人的视线,创建了与汉族士人政治合作的心理平台,由此势力不断壮大并逐渐填补了西晋王朝瓦解后在幽并平辽地区的权力空白,为前燕政权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三国志·卷30·鲜卑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521.

  ②资治通鉴·卷81[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918.

  ③晋书·卷3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53,55.

  ④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2804~2806.

  ⑤赵红梅.前燕慕容廆君臣的华夷观[J].学习与探索,2010(05).

  ⑥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⑦赵昆生.西晋藩王政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06).

  ⑧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⑨资治通鉴·卷88[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1001.

  [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3]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62.

  [4]赵红梅.前燕慕容廆君臣的华夷观[J].学习与探索,2010(5).

  [5]赵昆生.西晋藩王政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2(6).

  [6]高然.五燕史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